此文燒腦程度毫不亞于上一篇,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二篇內容,請各位小伙伴們緊張的往下看。
1
你知道以及你知道你知道
我們每個人在遇到某件事物之時,或似曾相識或堅決肯定,但讓人難過的事,無論面對的是這些狀態的哪一種,可能都會導致你對事物認知的偏差甚至是嚴重的錯誤。
你可能面對過和我類似的這種情況:
當某人問我“劊子手”的“?!蹦钍裁匆魰r,我總是第一印象的告訴別人說:“好像是念GUI”,可是有的時候其他人會很肯定的告訴我們:“不對!這個字念KUAI,絕對念KUAI”,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會反問一句:“是嗎?不對吧,我來查一查”
結果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個字確實是念“GUI”,但是如果我沒有去實際驗證我的想法是否正確,可能我就會再次把這個字念成“KUAI”。
(至今我也時常記不清楚這個字到底念什么,此處請忽略我粗糙的語文水平,不過這種對于字的發音或拼寫存在記憶模糊的現象在學校教育當中也更多的出現在英語教學當中。)
以上的例子告訴了我們,你心中具備的某種認知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
你知道,并且
你知道你知道。
我知道“?!币蛔值恼_發音,但我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不能確定我知不知道;而我的另一個朋友,他其實并不知道“劊”一字的發音,但他卻確信他知道,可惜他卻知道的并不正確。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我們兩個人對于“?!币蛔?,都不具備正確的認知,既我們兩人其實都并不知道。
為了說明人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存在的偏差,這里我建立一個極不科學但有很強參考意義的數學模型:
我們假設認識與否是一個隨機事件:我們不知道我們知不知道;
于是,對于某件事你知道與不知道的概率對半,既知道這件事的概率是0.5,你不知道這件事的概率也是0.5;
而不管你知道與不知道的情況下,你知道你知道以及你知道你不知道的概率也對半如上;
那么當別人問起你這件事時,你能夠明確做出認知判斷的概率為0.5*0.5=0.25。
這代表了對于某件隨機事件,當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時,你能夠準確的做出判斷的概率僅為四分之一,注意,這里我說的僅是“準確的做出”,而不是正確的做出。(關于劊字是否認識的事件,由于我不知道我知不知道,所以我的判斷也既是gui與kuai的隨機選擇概率函數,所以這個數學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和實際吻合的)
記住這個模型,下面我們還會用到。
2
你知道你知道你為什么知道
古希臘哲學家艾比克泰德說過一句話,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存在四種狀態:
事情既是也顯得是
事情既不是也顯得不是
事情是但顯得不是
事情不是但顯得是
簡單來說,以上四種狀態或許準確的定義了“懵逼”一詞的真正含義。
復雜來說,以上四種狀態完整的詮釋了認知事物的整個過程:先認識表象再認識內在。
我們對上面的四種狀態進行一下處理:紅色標出的內容表示事物的內在,而綠色標出的內容表示事物的表象,我們知道,只有事物的內在才是事物真實的狀態。
事情既是也顯得是
事情既不是也顯得不是
事情是但顯得不是
事情不是但顯得是
大家可以注意到,我把這四種狀態劃分成了兩個小組,上面兩種狀態的小組被稱為“正確認知小組”,而下面兩種狀態的小組被稱為“錯誤的認知小組”,于是我們進一步建立我們的隨機模型:
我們將事物表象判斷為是與不是也是一個隨機事件,概率對半;
事物本質上是與不是也是一個隨機事件,概率也對半;
于是當我們去判斷這件事對與不對的計算公式對應為:
事情既是也顯得是0.5*0.5=0.25(判斷正確)
事情既不是也顯得不是0.5*0.5=0.25(判斷正確)
事情是但顯得不是0.5*0.5=0.25(判斷錯誤)
事情不是但顯得是0.5*0.5=0.25(判斷錯誤)
于是我們將此事件判斷正確的概率為0.25+0.25=0.5。
結合上一部分準確做出判斷的概率模型,我們最終得出我們遇到某件事物時,能夠準確的做出判斷并且判斷正確的概率為:0.25*0.5=0.125。
沒錯,只有八分之一(12.5%)的概率,而八分之七(87.5%)的概率,我們會將此事件判斷錯誤,這只是一個純粹判斷題的概率模型,如果成為填空題,可選擇的內容更多,這個概率將更低。
通過這個計算我們明白了兩件事:
1、我們準確并正確的認識某件事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除非我們能夠基于自身充分的知識進行準確的批判性思考,既你必須知道你為什么知道。
2、我們曾經對于一知半解的事物做出的準確且正確的判斷只是運氣足夠好而已,我們應該后怕。
3
我們往往不知道我們并不知道
在看到我說這可憐的八分之一的時候,你可能會沮喪,但是更讓人沮喪的是,在實際生活的多數情況中,我們會錯的更慘,原因是因為我們往往會堅定的認為我們知道的一定是正確的。
認知本就困難,而作為認知的根本:我們的知識體系及思維方式,如果發生了錯誤,那么以上我們計算的八分之一還得乘上一個零,而這是由于被動的學習、現代社會的認知障礙以及知識的障礙三個方面導致的。
被動學習的缺陷
人們的學習分為主動的學習和被動的學習。其中主動的學習往往是由學習者本身通過經驗總結及驗證和證實,思考推理及科學實驗主動追求而來,而在課堂上聽課、閱讀報紙雜志、新聞熱點都屬于被動式的接受知識的學習。
被動式的學習具有明顯的缺點,它使我們往往被動的,不帶有任何批判性地接受被告知的事情,甚至當我們被告知的只是一些傳聞時也是如此。
設想一下,你在課堂上聽取老師對于知識的傳授,你有多少情況會提出懷疑或不同的看法?當你并不熟知一個人的時候,在聽到別人對他的閑言碎語時,你是否也曾主動的顛覆過對于這個人的看法?
一位權威人事的觀點,往往再被其他人引用之后,就被當作是一個客觀正確的事實被不斷傳播,除非你懷疑其中傳播的某一個人直到追溯到這個觀點的發起者,否則你無法有效的判斷這是一個觀點,還是一個事實。
相信你做過一個破冰游戲:人們排成一排,主持人只把一段話完整的告訴第一個人,然后第一個人以此把這段話傳遞給后面的人,每個人的傳遞時間嚴格限制。
如果你參與過或是看別人參與過,結果可能你很清楚,這就是被動學習的缺陷的最普遍的案例。
社會認知存在障礙
在社會中每天都會發生新的事件,而當新事件發生之前,人們對固有事件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往往隨著新事件的出現而顛覆,不過部分人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依然手握舊的、錯誤的觀點,在社會中形成“噪音”。
比如以前的人認為,扭傷是由于淤血導致,我們應當用熱敷來進行治療,所以以前對于扭傷的治療往往都會采取第一時間進行熱敷的治療手段,但隨著科學研究證明,由于毛細血管破裂導致的淤血會由于熱敷而加重,扭傷后的24小時內進行冰敷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但是這個常識性的解決方案,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并不知情,導致了很多人在扭傷以后被人們告知,應當第一時間進行熱敷。
另外,認識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客觀或主觀的被人們選擇性的篩選,比如哥倫布被認為是一個位發現美洲的人,我們自小就學習了這個地理學的常識,但最近的許多證據表明,中國人可能在25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美洲。
不過至今我們的課本甚至世界上的主流認知還是認定,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
知識的障礙
我們在學習知識時,會存在兩種障礙,既對于知識的設定和猜想。
設定:既是將某件事物當作是理所當然去看待,即使我們并不能知道這件事到底是否正確,我們依然可能會把它當作真的來接受甚至運用。
例如,現在的老年人喜歡轉發各種各樣的“謠言”,一會肉松是棉花做的,一會黃色的橘子都是染色的,當他們看到類似的朋友圈內容時,他們會第一時間將他們所見當作客觀真實的存在去看待,于是他們并不去思考這件事本身的合理性了,做的只是不斷的轉發并附上一句“一定要給你在乎的人看看”類似字樣。
當然這類事情絕不單單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是當我們把看到的事物都設定為正確時,我們就失去了對這件事正確認識的機會,也扼殺了我們的好奇心。
猜想:既是我們提出某種依靠直覺判斷的結論,并且認為我們的直覺是正確的。
例如,經常喝可樂的人可能會對你說,“我就喜歡和BS可樂,我不喜歡喝KK可樂”,他們宣稱自己能夠準確的喝出兩者的差別,并且能夠準確的將自身的喜好建立在自己準確的判斷之上,但曾經我也嘗試過,將兩種可樂分別倒在兩個杯子里讓他們分別嘗試,結果往往都并不準確,感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和身邊這么說的朋友做個實驗然后把結果告訴我。
4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我們的這八分之一的概率,我們也應當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學會面對這八分之一,當我們遇到某件事是我們不能夠確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運用“可能”“大概”一類詞語,在想要說話之前采用“我認可”“在我看來”的句式。
羅永浩以前的發布會,總是大膽的使用類似“這是最好的XXX”句式,起初引起了眾多“錘黑”以及友商的冷嘲熱諷,后來連國家都看不下去了,要求網絡宣傳,不得使用絕對式的句式,如需表達觀點,必須加以“可能是”一詞;
同時,在必要時向自己或他人顯示你的“無知”,這往往并不是缺點或丟人的事,反而應該是你的優點,承認你不知道某件事,可以顯示你的卓識、克制以及學術的嚴謹性,同時也是通向知識的關鍵一步,古語云“不恥而下問”。
第二步,是深耕相關的知識領域并適時的進行更新,建立起正確的知識架構以及對知識的正確認識。
當然,我們不能被動的全盤接受,我們需要在必要是思考知識的合理性以及社會迭代導致的知識的適用性問題,知識絕不是一塵不變的。
這點雖然十分明了,但也因為過度明了而顯得空洞,我認為各位不同領域的小伙伴,也應當建立起自己相應領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同時學會總結和梳理的能力。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批判性的思考。
很顯然,我們閱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就是在建立批判性思考的架構,所謂批判性的思考,通俗來說,就是思考你思考的過程然后再思考你思考的東西。
在后續的思維類文章中,我將逐步的將批判性思考的架構解剖開來,掰碎和大家共同討論和學習,對于這關鍵的一步,你是否做好了準備?
P.S:感謝各位堅持讀完本篇文章,不知道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內容采取這種呈現的方式是否能夠讓大家滿意,亦或是是否足夠通俗易懂,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并提出建議。
另外,根據我初步的設想,批判性思維的內容我將初步分為約15-20篇內容逐步剖析,在完成自我思維訓練的同時,將我的所得所獲分享給小伙伴們,歡迎你的關注。
本文作者是一個上進的搬磚狗,想要在碎片化的時代完成系統性的提升,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愿我們共同進步。
原文刊登在微信公眾號“學習閱讀總結”中(learnmorelearn),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