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于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則能夠在重要的事情上時時主動提醒自己,將臨時的記憶變成硬編碼的行為習慣
2.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一生中占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
3. 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tài),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tài),是高效學習的亮哥重要習慣
4. 沒有進度提示的話,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等待什么時候才是個盡頭
5. 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6. 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在推遲決定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7.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同樣應該對問題進行抽象,觸及本質,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擾,從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來的知識
8.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內心對一個東西強烈的熱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追求,這時候從表層意識到深層意識都關注在這件事情上面,細胞高度活躍,才能創(chuàng)造最大的效率
9. 獲得多少并取決于讀了多少,而取決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10. 養(yǎng)成反駁自己的想法習慣
11. 可惜的是靠譜并不代表最佳,一個信念能讓你活下來并不代表能讓你獲得最好
12. 看一個人只看他看的書和見的人
13. 我們的思維存在satisficing原則,我們會根據問題情境元素從記憶中提取以往成功過的方案,然后評估該方案是否已經能夠解決當前問題了,如果能夠,就中止記憶搜尋。
14. 自然選擇試圖最優(yōu)化的目標函數并不是幸福感,而是繁衍概率。
15. 很多成功者自己的總結都不靠譜,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難以對自己成功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自我服務偏差
16. 我們對于事物的思考深度常常是不夠的,在淺層次的思考了之后,如果我們的情緒系統(tǒng)已經給出傾向或感到滿意,那么很少有人會繼續(xù)深入的思考事情的另一面,而開始轉向著手行動。這種匆忙的態(tài)度往往是失敗的根源,在碰壁之后,我們被動地讓事實告訴了我們某方案行不通的,讓事實替代我們進行了思考和推理,我們從失敗當中獲得了信息,知道了為什么之前的方法是不恰當的,這就是一些時候我們認為要親身經歷才能明白的原因。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17. 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能否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往往這是這類人能夠迅速走在別人的前面,在別人跌倒的地方跳過去,而不是將別人趟過的泥潭再趟一遍。
18. 大腦會給我們一些先驗知識,當同時存在兩個沖突的假設時,最強硬的那個將獲勝
19. 雖然先驗假設幫助我們消解二義性,而先驗知識也正是我們偏見的本質來源
20. 我們總是混淆事實和推斷,尤其是當我們對推斷的確信度很高的時候,或者某種推斷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或者當這個推斷源于我們大腦天生的偏見時。
21. 打破偏見唯一的途徑就是開闊視野,多積累知識,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討論,否則就算抱著我可能是錯誤的這種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證偽自己的一個猜測。
22. 這只是一種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想不出其他解釋不代表不存在其他解釋。
23. 人類的高級認知模塊是在相對較近的進化年代出現(xiàn)的,然而原始的情緒系統(tǒng)和條件反射模塊卻在千萬年的進化長河中忠實地保護我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并努力繁衍后代,這些模塊似乎理應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24. 只要我們的情緒大腦首先認定了一件事情,我們那點可憐的理性思維便很容易屈從于情緒大腦發(fā)出的命令。
25. 只要一種解釋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駁,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無可能,而且只要一種解釋是有可能的,我們就認定其一定是的,強大的情緒大腦會阻止理性大腦去深入了解。而對自己不利的解釋,我們或者忽略,或者則會異常仔細的去推敲,抓住一個細小漏洞則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該解釋。
26. 客觀意味著承認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著能夠從對立面的視角去看問題和思考
27. 能改變既有的習慣,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識
28. 自利歸因就是把一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歸結為對自己有利的那種情況。就是不能給自己難堪,不能讓自己下不來臺。功勞都給自己占,責任都給別人擔。
29. 去權衡性價比應該是每個經濟個體的原則。然而,這個決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難評估的過高了。
30. 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難。
31. 思維路徑,思維的慣性,我們有時認為我們是在思考,實質上條件反射,硬編碼
32. 如果你想釘一個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是錘子
33. 普通人遵守規(guī)則,牛人無視規(guī)則,偉人創(chuàng)造規(guī)則
34. 養(yǎng)成優(yōu)先從問題的本質入手進行考察的好習慣絕對是有更大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