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2.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做出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氣。
3.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第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了虧還是占了便宜。道理可以簡單講一點,不講也行,關鍵要保持友好輕松的態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系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4.“三不原則”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而且它內含一種信息: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5. 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只要他們成長中獲得過友愛和尊重,只要他目睹過得體的禮貌和修養,他就得到了這樣的滋養。反之,成年人如果對孩子的一點無心之過不能表現出體恤,大驚小怪,上綱上線,逼迫孩子說“對不起”,這樣才會損害孩子的友愛心。
6.試想孩子在眾人脅迫下,勉強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之后,他的內心更善意了,還是刻薄了?
7.兒童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沖突關系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系。
8.大部分“不吃虧”的人雖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無事,但“不吃虧”真的為他贏來更多的幸福了嗎?
9. 人生很長,“不吃虧”到底是一道護身符,還是一種隱患?發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無數事實也讓我們看到,從不吃虧的人或報復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險中。
10.中國傳統智慧“吃虧是福”被無數人奉為一種人生哲學。它強調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豁達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氣度和容量。
11.天生不會和人相處的孩子其實不多,只要成人減少干涉,他們多半能自我協調。
12. 如果家長總以自己錯誤的標準和判斷任意踐踏孩子單純的世界,孩子的人際交往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未來也難成大器。
12. 尋找同伴并迎合同伴 這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達。
13.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表現恰好符合你的理想。
14. 良好的同伴關系本身就是成長的營養品,能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滋養,成長得健康。
15. 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不如意或眼界太低,經常給年幼的孩子灌輸社會是險惡的、人心是無常的等等這類負面觀念,讓孩子從人生初始,就對家門以外的世界不抱有信任和好感。這不但降低了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坦蕩,也束縛了他接納世界的心胸,甚至會培養出反社會人格。
16.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無防范心理。這是你對社會應該有的態度,也是教育孩子應拿出的示范。
17.正面教育永遠是最可靠的辦法,正如避免得流感,應通過平時強壯肌體來預防,而不能采用一出門就戴防毒面具的辦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表現出一匹駿馬的飄逸,就不要從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態活著。
18.成人心中有馨香 才能對兒童形成怡人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