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理財第一步:儲蓄
說來慚愧也好笑,我高三年為了應學校辦了第一張銀行卡,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銀行卡,也不知道怎么領錢。我所有的儲蓄都是用幾張紙分別包起來,然后藏在衣服、箱子里、被子里。
第一張銀行卡的錢我存了一年多,一次也沒有用過,不是我舍錢,也不是我為了理財強制儲蓄。
而是怕我去ATM取錢一不小心按錯了按鍵卡就被吞了,當時偶爾能聽到誰誰的卡被吞了,我感覺那是特別嚴重的事情,而且我也不懂得操作,弄來弄去被限制取款怎么辦?還聽說經常有人會根據你的指紋盜走你的錢。
我瞎琢磨著,自己嚇自己。
終于身上的現金用光了,我不得不去取錢,我只好偷偷地叫舍友幫我,因為我當時也覺得自己特別地傻。
終于在舍友的幫助下,我第一次真正的使用了銀行卡。這也算是踏上理財的第一步吧。
之后暑假打工的錢我又存在了另一張卡里。當然這也是應了廠里的要求辦的卡。所以我也是稀里糊涂地學會了強制儲蓄的一招:辦兩到三張卡,將自己的生活費用和強制儲蓄的錢分開。
2我的理財第二步:購買貨幣基金
在大三之前,我只聽過支付寶但是從來沒有用過,原因是我用的是天翼手機按鍵版的,不能上網,只能打電話發信息。后來大三換了觸屏手機又因為要給人充話費,我就去網上下載了一個支付寶試試。
新鮮玩意,總是讓我又害怕又好奇的。所以在大三這一年,我第一次使用了支付寶,但我僅僅用來充話費。從來沒有往里頭存錢過。
后來出去實習了,很多地方也開始歡迎使用支付寶。所以我慢慢地將自己的錢轉入了支付寶,而且聽說支付寶的利息比銀行卡的高。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一部分錢轉入余額寶里頭,一日三回看,生怕錢被我轉沒了。
這算得上理財的第二步吧。
3我的理財第三步:購買P2P
真正有意識接觸理財是從今年開始的。
之前老是聽先生在我耳邊念叨哪個P2P的年化率高達百分之十四,他存了多久有多少利息。他跟我說了一堆P2P的好處。我總結了一下意思是說P2P的利息不僅比銀行高還比支付寶高。但是他完全沒有跟我提及P2P是有風險的。
我完全把P2P當作是銀行的另一種存款方式,然后一股腦地將自己大部分的錢分散地投在兩三個P2P里頭。重點是我是買長期的,而且平臺是我隨意挑選的。
后來看了一些P2P的理財相關知識,很多都是建議購買P2P最好買短期的,萬一網貸公司跑路,我們好及時撤離啊,如果是長期的那就做好錢打水漂的準備。
此時我的內心波濤洶涌啊,只能默默地保佑自己。誰叫自己當時不先學會知識在去投呢。不是有句話是這樣子說的嗎?
不熟不做。投資者成功與否,是與他是否真正了解這項投資的程度成正比的。
4我的理財第三步:購買股票
2015年,我堂姐她們在股市大賺了一筆,叫我要想賺錢也可以去試試看。在她們的鼓動下,我躍躍欲試,我感覺好多錢在向我招手。
找了附近的證券所想去注冊賬號,但是那里已經搬遷了。后來因為很多事情就耽誤了。到了2016年底,我終于耐不住了,在網上也成功開了股票賬戶。
最后自己亂選了一只建行股票,持有了兩三個月,賺了二十幾塊錢我就沾沾自喜,股票也不難嘛,然后我就賣了這只股票。
2017年我又靠感覺買了第二只股票,可想而知,是悲催了,我一買就開始跌,跌了十幾個點之后我就忍痛割了。
我屬于風險保守型,害怕風險,不知道為啥我竟然跟股票杠上了,越虧我就越想找出訣竅,于是我關注了一些公眾號,比如股社區、越女事務所、、、、、、網上查了一些炒股的技巧,也看了許多的書。像《從零開始學炒股》、《笑傲股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等等。
我已經進入瘋狂的時期,我還妄想笑傲股市。我特別熱衷于研究技術指標,什么k線、MACD、kjd等等我做了好幾頁的筆記。我覺得基本面沒有用,也太費時間去看了,我想能掌握一眼就能看出股票第二天是漲是跌的秘訣。
當時看到了巴菲特僅憑100美元就成了股神,我簡直崇拜得不得了,我想要不我也專業炒股好了,說不定我也能是半個巴菲特。
于是我又開始將自己的錢投入股市之中,我發覺我特別沒有財運,每次我一買買到最高點,而且是當天買入的最高點,然后就一路跌。有的股票我一賣就開始上升,我各種悔悟啊。
我誤以為自己掌握了股票的技術分析,其實都是紙上談兵而且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就進入亂買狂買的階段。
還妄想能通過短線買賣獲得高收益,兩三天就完成了交易,后來從書上得知自己完全是給證券公司送傭金啊。
說起股市我踩過的坑真的是一把辛酸淚。
5經驗總結
理財的路上,大坑沒有,小坑不斷,而且很多都是我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所以我要積極吸取教訓,好好學習理財知識,再去嘗試理財,而不是隨意亂買碰運氣。
特別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理財確實會有風險,我們要調整好心態。如果心態不好,我覺得不適合投資,只要做一做像記賬和買貨幣基金這樣風險性非常小的理財就好。
不要小錢看不上,不屑蓐羊毛,像我之前根本也不想浪費時間去研究基金,覺得這個來錢慢,而且也沒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定投嗎?so easy!
我想說的是不要看輕每一種理財投資,理財是一門大學問,需要長期學習積累。
哪一個人的理財道路沒有遇到坑呢?只是遇到坑后要學會如何跳過甚至是填補!
最后想說,學理財還是挺有趣的,想學的可以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