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對于大部分無法做到真正自律的人,有什么可以提高自己的日產效率呢?
有的,你做不到如何管理時間,但可以學習管理自己的精力。
一個人的精力體系由四部分組成:體能→情感→思維→意志。
體能。這是最基礎的,也就像一座摩天大樓的地基承載力一樣,建多少層的高度需要用多少材料,每一層的承載力的計算,還有抗震、防風性能等級等要素都要從最初的地基底座的設計起步。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底層的精力的確會影響上一層的精力分配。當你生病感冒發燒了,你的情緒,你的思考力都會有影響,效率自然也會降低。所以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健身計劃非常重要,保持體能的充足循環,才能產生足夠多的精力。
情感。《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情緒的輸出上,喜、怒、哀、樂、驚、恐 、愛、恨…所以在平時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多注意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緒的變化,規劃好自己的娛樂活動時間。
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和戶外活動,與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抽個時間干脆什么都不干,就全身心投入玩,全身心徹底放松。到了工作學習時間再全情投入到忘我的精神狀態。使自己的情緒保持在最佳狀態的時間才是情感精力最旺盛的激發段,才能激發出創造力。
思維。當你的身心都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運行時,你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就會增加,思路清晰流暢,不論是考試、寫工作報告、寫項目策劃,寫文章都會靈感很多,得心應手。腦力活動者的疲憊其實是思維疲倦,學習工作時間長了就會陷入思維的低電量運行中,效率下降,出錯率也會增加。
當思維開始有些混亂了,這時候你需要站起來,伸個懶腰,停下手頭的事情。去散散步,聽聽歌,看場電影,打場球,閱讀會雜志,玩會游戲…(當然下班后可以著手去做)。思維疲憊,有時候越睡覺約會感覺到疲倦乏力,最有效的我個人覺得是選擇個時間投入大自然的綠色氧吧,盡情呼吸一番,腦缺氧導致的思維疲倦會頓時減輕不少。
意志。強大的意志為背后必有堅定地、持續性地思考,而不是那種傻逼式的沒有任何思考的蠻干。“愚公移山”式的堅持必然容易刷群體的眼淚,但這種堅持不懈有沒有理性思考的成分,有沒有去發掘更好更優方案的那種要做就做最好的,要么就不做。
你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也就是大家都開始拼意志的時候,你能有那么1%的理性存量,就能成為全場的焦點和那個力挽狂瀾者。比如在一場足球比賽的決賽中,雙方球員都會竭盡全力地去踢球,在不斷地搶球、傳球、帶球突破、射門、防守反擊…一系列的活動中,雙方球員都在時間的流逝中持續地消耗精力。
但實力基本不相上下的球隊之間到了后半場快要結束時依然都進不了球,倆隊球員的體能經過大量的消耗都到了差不多拼意志力的時候了,腳下跑動變慢,帶球傳球的出錯率上升;這時誰能還保持有那么1%的理性思考的存量(體能精力的存量哪怕只有0.5%)在突破與防守球員之間的對決中,誰就有進球的希望。
總而言之,我們如果做不到自律式的時間管理,那么就學會去管理自己的精力,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歸納出自己一天的精力最佳時間段。比如早上幾點到幾點,下午哪個時間段,晚上哪個時間段,分別是自己 精力最優(+++),精力良好(++),精力一般(+)。
這樣就能更好地去分配自己在哪個精力階段去適合做什么事情,不同職業的人會有不同安排,相信,只有真正去踐行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自己的時間管理也會變得越來越嚴于律己,也會向一個有自律既有趣又體面的人自我迭代。不至于會產生“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嘆。
文章最后引用一句股神沃倫·巴菲特說過的,最落地有力的話之一:
“If you let yourself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small things, you will probably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large things as well.”
「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