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國的長征系列三級運載火箭系統大多采用固液混合動力組合,那么每一級的固液燃料儲備配比,每一級的飛行參數設置,不同飛行階段要完成的任務。這都是需要一個精確的遙感測量和數據分析計算,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火箭發射任務,將不同的衛星精確地送入預定軌道。
那么一個人的精力總成也一樣,要在一天時間內高效完成任務清單上的各項工作和學習任務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一在天當中不同的時間段,每一個人的精力分配額度是不同的,這不是你想分多少額度的就會分多少的。我們的大腦是個生物調節系統,有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因素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么每個人在一個月內或者半年內都有一段情緒的低谷期,而且在低谷期往往感覺自己做事,學習、工作效率低下,還很容易情緒起伏躁動,大腦容易短路犯傻。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好像沒有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你對生活的規劃比較合理,對自己精力金字塔管理得比較完善,只是你不知道這背后的原理罷了。
羅胖在他的2017跨年演講中講到,在他2016年的人生歷程里,那些對他影響比較大的幾個男孩中,提到了一個得到專欄里的作者吳軍。我也挺佩服吳軍老師的確是位時間管理的高手,一個人每一天怎么能處理那么多事情呢,而且還高質高效地持續產出。包括參與一些高校、科技公司、科研機構的研發項目,自己的投資項目管理,學術研究,參加各地的學術論壇邀請去做演講,還有寫書,還有在得到上開專欄硅谷來信。
當然人家也有時間去歐洲聽音樂會,參觀歷史古跡,自駕游去拍極光。你可能會很驚訝,一個人怎么能做這么多事情,而且是從不拖延,保質保期地完成?最核心的原因是他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而我們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不信你就試試看?看自己一天能做多少具體的事情,而且把這個時間尺度拉長一年你再試試看?如果真能做到,我就拜你為師。
其實你不得不承認,每一個個體都存在差異,而且這個差異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一部分是由后天的學習進化決定的。一個人的才能和所謂的天賦異稟,能否最大化發揮出來的能力是在后天環境中形成的,就是通過不斷地刻意練習與自我迭代來完成的。而這個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認知稅還得一頁一頁地繳。
羅胖給自己的定義是死磕,死磕的本質就是不斷折磨自己去做自己剛開始不是很愿意做的事情,直到把它變為一種習慣,就像機器的持續運轉,只要一插電,就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羅胖說他從吳軍老師身上看到的是自律,這與死磕不同,自律是需要很高的自我修養和認知能力去管控自己。
自己要管理自己人性中那些比較消極的一面,懶惰,拖延,誘惑,貪婪…這是相當有難度的,它不在于你有多高的學歷多牛逼的背景,手握多大的權杖…而在于你能不能在反本能的情況下做到自律,真正了解自己有哪些不好的習慣后完全是可以自己去克服的。
給自己的生活自動增加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插曲,且又能管控好這些樂趣,讓有趣通往自律的幸福感,真正的自律又會通往體面。
正如股神巴菲特老爺子,你以為他坐擁近700億美元身家,每天吃的都是特供食品、山珍海味、滿漢全席?那你就想錯了,這位85歲的神奇老爺子,卻刻意保持著孩子般的飲食習慣。他每天的自助食物包括早餐的巧克力冰淇淋、5瓶可口可樂(工作時喝普通的,在家喝櫻桃口味的)以及大量的薯條。
巴菲特老爺子曾說道:“如果一天攝入2700卡路里,那么有四分之一來自可樂。因為我每天至少喝5罐12盎司的可樂,從不間斷。”你難道還會說巴菲特的生活不體面嗎?平日生活和普通人沒多大差別,80多歲的他仍能精力充沛地對待工作。
我們從巴菲特身上應當看到的是他對自己日常生活自律的一種謙卑態度,這也是我們大部分人不能成為優秀成功人士所缺少的,且最珍貴的東西。
自律才能獲得最好的自由,所謂的“多元世界,平行生活,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這話表面上看起來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理性地去思考研讀,其實就是扯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項無緣無故的自由讓你生活如神仙,哪怕是每一個不起眼的小自由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代價。
所謂更牛,就是換個罪受。
那么對于大部分無法做到真正自律的人,有什么可以提高自己的日產效率呢?
有的,你做不到如何管理時間,但可以學習管理自己的精力。
一個人的精力體系由四部分組成:體能→情感→思維→意志。
體能。這是最基礎的,也就像一座摩天大樓的地基承載力一樣,建多少層的高度需要用多少材料,每一層的承載力的計算,還有抗震、防風性能等級等要素都要從最初的地基底座的設計起步。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底層的精力的確會影響上一層的精力分配。當你生病感冒發燒了,你的情緒,你的思考力都會有影響,效率自然也會降低。所以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健身計劃非常重要,保持體能的充足循環,才能產生足夠多的精力。
情感。《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情緒的輸出上,喜、怒、哀、樂、驚、恐 、愛、恨…所以在平時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多注意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緒的變化,規劃好自己的娛樂活動時間。
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和戶外活動,與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抽個時間干脆什么都不干,就全身心投入玩,全身心徹底放松。到了工作學習時間再全情投入到忘我的精神狀態。使自己的情緒保持在最佳狀態的時間才是情感精力最旺盛的激發段,才能激發出創造力。
思維。當你的身心都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運行時,你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就會增加,思路清晰流暢,不論是考試、寫工作報告、寫項目策劃,寫文章都會靈感很多,得心應手。腦力活動者的疲憊其實是思維疲倦,學習工作時間長了就會陷入思維的低電量運行中,效率下降,出錯率也會增加。
當思維開始有些混亂了,這時候你需要站起來,伸個懶腰,停下手頭的事情。去散散步,聽聽歌,看場電影,打場球,閱讀會雜志,玩會游戲…(當然下班后可以著手去做)。思維疲憊,有時候越睡覺約會感覺到疲倦乏力,最有效的我個人覺得是選擇個時間投入大自然的綠色氧吧,盡情呼吸一番,腦缺氧導致的思維疲倦會頓時減輕不少。
意志。強大的意志為背后必有堅定地、持續性地思考,而不是那種傻逼式的沒有任何思考的蠻干。“愚公移山”式的堅持必然容易刷群體的眼淚,但這種堅持不懈有沒有理性思考的成分,有沒有去發掘更好更優方案的那種要做就做最好的,要么就不做。
你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刻,也就是大家都開始拼意志的時候,你能有那么1%的理性存量,就能成為全場的焦點和那個力挽狂瀾者。比如在一場足球比賽的決賽中,雙方球員都會竭盡全力地去踢球,在不斷地搶球、傳球、帶球突破、射門、防守反擊…一系列的活動中,雙方球員都在時間的流逝中持續地消耗精力。
但實力基本不相上下的球隊之間到了后半場快要結束時依然都進不了球,倆隊球員的體能經過大量的消耗都到了差不多拼意志力的時候了,腳下跑動變慢,帶球傳球的出錯率上升;這時誰能還保持有那么1%的理性思考的存量(體能精力的存量哪怕只有0.5%)在突破與防守球員之間的對決中,誰就有進球的希望。
總而言之,我們如果做不到自律式的時間管理,那么就學會去管理自己的精力,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歸納出自己一天的精力最佳時間段。比如早上幾點到幾點,下午哪個時間段,晚上哪個時間段,分別是自己 精力最優(+++),精力良好(++),精力一般(+)。
這樣就能更好地去分配自己在哪個精力階段去適合做什么事情,不同職業的人會有不同安排,相信,只有真正去踐行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自己的時間管理也會變得越來越嚴于律己,也會向一個有自律既有趣又體面的人自我迭代。不至于會產生“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嘆。
文章最后引用一句股神沃倫·巴菲特說過的,最落地有力的話之一:
“If you let yourself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small things, you will probably be undisciplined on the large things as well.”
「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