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我說這是我給《后會無期》下的注解會不會顯得很LOW。
很多年前有個關(guān)于韓寒寫書的故事,因現(xiàn)已無法考究,稱為段子也未嘗不可。
據(jù)說,曾經(jīng)有一個問題是:“韓寒的小說中寫到的人物為什么寫著寫著就沒了”,“標(biāo)準(zhǔn)解讀”是:“為了表現(xiàn)成長過程中有些人有些記憶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表現(xiàn)了青春的迷茫…………”后來有人問到韓寒,韓寒說:“我寫著寫著就忘了”。
電影也繼承了韓寒的一貫思路:開頭的第一人稱“我”,抽根煙就再也不見了;“那專注于燈泡的”、“我們只配錯過的姑娘”,從開頭就心心念念,抽了幾桿球“克制”了一下也不見了;而本片的真正主角——那輛車……到最后竟然也沒了。
只是這一次,韓寒再也不會說“我拍著拍著就忘了”,說了也沒人信。
江河浩漢,人在里面飄來飄去,無非都是相遇,而后短暫相伴,最終恐怕還是要相忘。只是,這種相忘,只是沒再見面,難保心里不掛念。就算不掛念,總有某個瞬間——比如喂馬達(dá)加斯加的時候、吃燉牛蛙的時候、寫書憋不出來的時候、上廁所沒人送紙的時候——會想起吧~
有個跟克制差不多牛X的詞兒,叫潛移默化。可能看著韓寒的書一起長大的讀者們也都承受著這種潛移默化吧。我們看著桀驁不馴到低調(diào)炫耀,看著錐子臉變成大叔臉,看著他頭發(fā)越來越短——不要怕,這一段不是粉絲煽淚文。這一段只是想說,其實,我們,我跟我身邊的人,書架上的作者,耳機里的聲音,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即使什么都沒變,只要還在走著,就已經(jīng)漸漸變成不同的風(fēng)景。
其實沒人知道最終我們追尋的什么,有人說他從小就知道自己生來就是為了做什么于是一生去追求我一點都不信,比爾蓋茨出生的時候也只認(rèn)識媽媽的乳頭不認(rèn)識代碼來著。就像到最后,我們也沒看到最西邊的學(xué)校長什么樣。
只是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漸漸地把很多東西丟在路途上,身上留下潛移默化,眼前只有一片沙漠,身后只有一片海洋。從海洋出發(fā),到沙漠?dāng)R淺,或者從沙漠出發(fā),到海洋沉溺——其實沒有方向,唯一的方向是前面;其實也沒有終點,唯一的終點是到達(dá)。
后記:
其實幾乎是立刻馬上就去看了電影,然后沒有動筆。看了太多的影評之后終于覺得,電影是導(dǎo)演自己的玩具,其他人都是看著別人玩耍在周圍胡說八道。然后就有膽子胡說兩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