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丨藍音久兒
農忙時節,麥子快熟了,油菜籽也可以收獲了。
上午10點左右把寶寶哄睡著后,就帶著手機出門拍了一些農忙時節的照片。
蘇南的農具和蘇北的不同,在兩個地方生活久了,就會發現除了飲食習慣,農具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差異。
這邊收油菜籽、大豆小麥等農作物,都會用一種叫做梿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谷物、小麥、豆子、芝麻等)的農具捶打,把果實捶打出來。在我的老家,印象中小時候并沒有見過這種農具。
小時候,還沒有機器收割小麥的時候,人工割完麥子扎捆,運到打麥場,鋪開,打麥場上會用毛驢拉著轱轆壓著麥子一圈一圈轉,把麥粒壓出來。一家收麥,近房鄰里都過來幫忙,有的鋪麥,有的挑秸稈,有的遞麥子,有的裝麥子……那時候,我才幾歲,好像還沒有上學,記憶非常模糊,不懂勞作辛苦的我們,只是覺得熱鬧好玩,穿梭在忙碌的大人們中間,還勤快的幫忙遞剛割下來的麥子。堆放的秸稈留著燒火做飯用,它們也是孩子們的游戲天堂,躲貓貓,當跳床,在上面蹦來蹦去,這些是玩具設施匱乏的年代最好的玩耍場所。
上了小學,初中后,最怕農忙時候,那意味著要早起跟著到田地里做活,意味著哪怕烈日炎炎,依然不能停止勞作。當然,也有喜歡農忙的時候,可以在打麥場上看星空,在傍晚的時候,和村中的伙伴們玩上一場“老鷹捉小雞”的游戲。還可以心安理得買上一只5分錢的冰棒在上學的路上一口一口的咂回家。
后來,出去上學工作,離這種“勞作”的生活漸行漸遠,只有在放假的時候回來幫忙。現在,父母這輩人年齡也越來越大,那片曾經包含著感情的土地,也沒有什么力氣去種了。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在外工作,有些土地甚至荒在那兒,還有一些被承包了去。或養鴨子,或種西瓜,或大棚蔬菜……
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村民自有的土地也不多了。大多數被農業開發公司承包,還有一些水面用來養殖。大都種一些夠自己家吃的蔬菜等,還有少許的大豆、油菜、麥子、玉米等農作物。
現在,忙完了茶季,油菜籽又可以收獲了,麥子也有部分可以收割,比我的老家蘇北要早上半個月左右。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農忙時節的村莊。
--- ?E N D ---
「 更好的自己,從分享、點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