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打麥場


又是一年麥黃時節,收過油菜就該收麥了。看著鄉村水泥路上曬著的油菜,我又想起兒時的打麥場。

圖片發自簡書App

場,人類農耕時代重要的生產勞動場所。作為人類農耕文明的重要符號,它的歷史超過了上萬年。就是那一片片的開闊、平坦之地,在人類農耕的歷史上承載著各種農作物的碾壓、晾、曬,最后歸倉的作用。各種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等等,還有藥材,除了生長期是在沃野田地,成熟后,當人們把它們采收回來,之后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場上完成,直至顆粒歸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場的選址最好是在地勢高的地方,這樣防澇。另外,地勢高的地方容易起風,這樣便于日后的揚場工作。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夏收之前,趕上春雨之后要提前先割場——待一場小雨澆后,農人便用鋤頭將場面一鋤鋤劃割,用鏤將浮土鏤松。稍作晾曬,將麥穅皮均勻地撒在場面,再撒一些麥草,主要是防止濕土被粘走。然后用碌碡一遍一遍地將場碾平、碾瓷。如果老天沒有下雨,那就得人工拉水潑在場上,完成割場工作。因為經過一個冬天和一個春天之后,場的表面被雨雪浸蝕得起了土皮,變得松軟,不那么堅硬、瓷實。有的地方也長出了雜草。這樣的場不符合夏收時的勞作要求。所以要割場。場割好之后,便是等待麥子一天天變黃,布谷鳥聲聲啼叫著,緊張的夏收開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家鄉在中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每當麥收時節,家家戶戶無論老小都在為了麥子盡早歸倉忙碌著。那時我們北方學校會放忙假——學校老師要回家收麥子,學生也要給家里大人幫忙收麥。我不知道忙假是不是北方特有的,我只知道在我們學生時代所有的假期中,那是一個連小孩子都忙得幾乎沒有時間玩耍的假期。麥田里、馬路上有我們拾麥穗的身影;打麥場上有我們送水、送飯、曬糧、看糧、張袋子的身影。要是麥收期間趕上老天下雨,那真是要命。很多時候,農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小麥從田地里收割回來拉到場里以后,大致要經過以下這么幾個勞作步驟。攤場——用木杈、鐵杈將麥子挑到場上散成一片圓形,讓它接受太陽的曝曬。期間還要翻場——攤開的麥子曬過半晌之后,人們須用杈將下面的麥子翻倒至上面,以便將麥穗全部曬干。接下來就該碾場了——曬干的麥穗,經過碌碡的輪番碾壓,小麥顆粒才從麥穗上脫離下來。有許多年輕人或者沒有在農村待過的人根本沒有見過碌碡是個什么東西。簡單說,所謂碌碡就是經過人工制作的圓柱形的石滾子,重達好幾百斤。(碌碡和石磨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批消失的石器生產工具了吧)在機械化出現之前,人們都是用牲口套上碌碡碾場。后來隨著拖拉機的出現,人們就不用牲畜了,用拖拉機拉上碌碡,碾場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小麥被翻、碾幾遍之后就該起場了——用杈將碾過得麥秸稈挑到一邊堆成垛,從麥穗上脫離下來的小麥顆粒連同一些麥穅、斷秸稈等都留在了場上。接下來,人們將場上的小麥掃成一堆,等待風的到來,木锨上場,開始揚場。揚場是個技術活,需要掌握風向、出锨的力道等等。揚場把式一出手,麥子隨著木锨的起落在空中劃下一道漂亮的弧線。在風的作用下,重的麥粒落在近處,輕的麥穅及小秸稈隨風飄落到遠處。我有時在想,勞動人民很多時候簡直就是藝術家啊!他們在勞作中淋漓盡致地展示著自己的技藝和聰明才智,絲毫不遜色于那些真正的藝術家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

揚場之后,小麥顆粒和麥秸稈已完全脫離。至此,那一根根的秸稈已完成了它們從綠色到黃色,此生最大的歷史使命——孕育生命。之后,麥秸稈被堆成一座座高大的垛子,像是在場上矗立起的一座座烽火臺。只有在人們燒火、燒炕時,它會被當做燃料,亦或是誰家蓋房、砌墻時,麥秸稈會被和進泥里當做建筑材料,發揮作用。其余的大部分秸稈會被人們用鍘刀鍘成小段,成為牲口的草料。一棵棵秸稈從生發到消失,將生命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可惜從沒有一首詩去贊美它。如果有,就叫它《秸稈贊》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夏收之后,等待場的就是秋收了。玉米、高粱、谷子以及各種豆類被人們收割回來,在場里華麗轉身,最后進入各家的糧倉。

圖片發自簡書App

秋收之后,場基本上完成了這一年的使命。它開始成為村民們開會、看戲等群眾活動的廣場。但它更多的時候變成了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游樂場。那種快樂是城里孩子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吧!我們在開闊、平坦的場里追逐嬉戲,做各種游戲。有的跳繩,有的玩打沙包,有的滾鐵環,有的圍著一座座高大的麥秸垛在捉迷藏。還有的玩著更為刺激的搭火車——用兩輛架子車搭成一體,任車轱轆飛速地奔跑。我們坐在架子車上任耳旁風聲呼嘯。我們想象著架子車就是我們的戰車,我們身后仿佛有千軍萬馬,我們喊著、叫著,氣勢洶洶,殺聲震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稍大之后,我們開始在場上學騎自行車。隨著時代的變遷,自行車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現在的孩子們上下學,家長們用摩托車、電動車、亦或是小汽車接送他們,還有的乘坐公交車。但那時的我們小學一畢業就必須要學會騎自行車。因為我們要離開村里的小學去到好幾里甚至是十幾里之外的鎮上上初中了。學會自行車這種當時最為主流的交通工具,顯得尤為必要。我相信,八零后乃至于之前的好幾輩人,騎自行車都是在場里學會的。因為那里平坦、廣闊,最重要的是安全。我們在場上連同自行車不知摔過多少次之后,終于可以熟練地駕馭自行車了。我們像一只只驕傲的公雞,騎著車子在場上追逐,轉圈,一圈又一圈。。。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冬天來了,場被厚厚的白雪覆蓋。我們盡情地在場里撒歡、打滾、扣麻雀、堆雪人、打雪仗。。。數九寒天里,我們嘴里哈著白氣,身上竟感覺不到絲毫的寒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今,人類進入了現代文明。農業人口不斷減少。人們都在去往都市發展。鄉下人和城里人的概念在慢慢地淡化。鄉下人在享受著城市文明帶來的各種便捷的同時,也在為城市的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農村里各種繁重的耕收勞作,也在被快捷的機械化所取代。以前在農村里隨處可見的打麥場連同那些古老的生產工具——犁、杈、木锨、碌碡等等已經漸漸被歷史塵封,消失。。。

圖片發自簡書App

隨著打麥場的消失,今天的人們常常會在公路上晾曬玉米、小麥等糧食。這樣常常會影響到交通安全,因此而發生的交通事故近幾年也常見報端。我不由得懷念起記憶中的那一片片打麥場,懷念那時我們和大人們頂著烈日在場上辛苦勞作的畫面;懷念兒時和伙伴們在打麥場上一起玩耍的快樂時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盤場篇 在平川見不到打麥場,似乎有近二十年了。這是隨著打麥機遭受淘汰后,打麥場失去了最后的功能而不再有存在的價值的...
    鄧文偉閱讀 774評論 0 2
  • 麥收是關中農村一年中最重要的農時。 小時候,每年六一兒童節的興奮還沒有散去,農歷小滿過后,一望無垠隨風翻滾的麥...
    櫟風唐勇閱讀 1,463評論 4 4
  • 碌碡 我記事時,碌碡就默默地守在麥場邊的一隅。它經歷著風吹雨打,寒霜酷暑,任憑身邊長滿...
    A山里鶴閱讀 1,697評論 19 14
  • 現在正是秋收季節,看到鄉親們下地掰玉米、摘豆子、薅花生,不由想起小時候的勞動場面。 但那時候最繁忙的應該是六月的麥...
    戚老師說閱讀 1,417評論 1 18
  • 最后一小時總是一整天中最艱難的一段,它比過去的八個小時更漫長。 齊媛漫不經心地接聽著電話,偶爾瞥一眼擺在桌上的小說...
    Miri米睿閱讀 44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