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親戚朋友說,喲,陽仔,你的英語感覺很不錯啊,教教我/我們家孩子吧! ?這個話需要我開啟謝耳朵模式,認真地判斷一下,到底這個人是認真的,還是隨口閑扯。
許多有一點年紀、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喜歡拉住別人隨口閑扯,這……暫且不提。
如果他是認真的,那么他對語言教學中的一點小問題并不清楚,即:
語言教學是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教學技能三位一體的一件事。
簡單說,一個英語說得很好的老師,不一定能解釋清楚英語里的知識;能解釋清楚英語知識的老師,不一定能夠創造很好的課堂環境和師生互動。
年輕老師通常在語言技能上都顯得突出一點。但是,這并不是他們優秀的理由。教師,像其他很多職業一樣,是特別需要10萬小時定律來打磨的。
認為一個口語好的老師教學就好,跟其他很多英語學習中的常見誤區,比如“到了國外就好了”、“英語不好是單詞量不夠,而單詞我總是記不住”、“如果有人能夠不斷糾正我說英語時的錯誤就好了”,是一種想當然。
最近,我在《未來簡史》里讀到了這種“想當然”的更正式的說法,叫“敘事自我”。
現代心理學的分支——敘事心理學認為,人在處理一個事件的時候,有兩個自我分別起作用,體驗自我( experiencing self) 主要處理當下正在發生的酸甜苦辣,即時地做出反應;敘事自我(remembering self)主要負責秋后算賬,對發生過了的事進行總結梳理。
敘事自我有幾個特點:1、對時間不敏感 ?2、僅僅記錄情緒的峰值和結束時的平均值 ?3、會為自己解釋,為自己的行動賦予理由和意義。
比如,如果有兩組腸道檢查,第一組耗時適中,不痛苦;第二組過程漫長而痛苦,但結束時漂亮的護士姐姐給了一顆巧克力。很可能對敘事自我來說,后一組要比前一組是更為美好的體驗,在事后總結時,體驗自我經歷的過程,就被選擇性遺忘了。
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的存在是自然屬性,難以改變。
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發生作用的是體驗自我:學習者需要沉浸在課堂或者語言材料中,用腦神經、聽覺神經、視覺神經、口腔肌肉跟語言代碼發生互動;敘事自我則跟在體驗自我后面,用特定的筆法記錄著發生的事。
學習者往往會幻想一個自己功成名就的樣子,在談判桌或者辯論賽現場,用流利的外語侃侃而談;一個口語很好的老師會讓學習者產生投射,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或者交際場景,同樣會讓學習者的敘事自我發生良好的投射;如果課堂里被老師提問,敘事自我則會腦補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心理活動,放大并重新描繪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學習者會忽略自己處理該困難時真實花費的時間夠不夠,而很快退下來,并為自己的退出找到理由。
這其實也是為什么我們愛打游戲:
游戲的總流程清晰可控,方便了敘事自我控制它敘事的范圍;游戲的過程是及時的刺激和獎勵,對敘事自我來說,它是令人欣喜的;游戲的指向總是某種挑戰,使得敘事自我更容易地編織意義和理由。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我們強調自我激勵、自我驅動,這時,如何讓敘事自我產生積極作用呢?
答案很簡單:為學習過程設計明確的階段性結果,并給它賦予積極意義。
比如,我參加某個14天英語發音訓練營,老師布置的每一天的作業完成就是階段性結果,意義就是“發音地道”、“掌握了新技能”、“離英語流利說又近了一步”。
遇到困難的部分,及時分解為更小的階段性成果。比如有四個音標,其中我掌握了兩個,還需要訓練掌握兩個,可是一直有困難。這時候,一定要把“兩個”分解為兩個“一個”,分開完成,以給自己的敘事自我充分的描繪成功的空間。
在每天的學習里,保持正向的自我激勵,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鞏固,形成經驗和習慣,這時,誰也拉不住你通向成功的腳步啦!
關于“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還可以搜索、收看這一則TED,里面有比較簡明的講述。
最后,歡迎關注本文作者:愛學習的陽仔?,?一名教老外漢語、教老中英語的雙料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