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為何家會傷人》是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的第一部作品,首版發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訂6萬余字。從今天起,我將和你一起學習、回顧書中的精華。
本文是拆解《為何家會傷人》的第一篇:溺愛和真愛。希望我們透過心理學看到事物的本質。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請注意查收。
/ 01 / 我們懂得真愛嗎
溺愛會帶來怎樣的壞處,似乎每個家長都很清楚,也因此會采取各種辦法讓孩子變得堅強。最常見的方式是:孩子摔倒后讓他自己爬起來。
無數次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間,因為扶與不扶而僵持的場景。為了培養所謂的堅強,拋棄所謂的溺愛,父母會抓住每個摔倒的機會來教育孩子,卻忘記了孩子此時最需要我們的關愛。
摔倒后不扶就能鍛煉孩子堅強。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狹隘,狹隘到人生的成敗、性格特征的形成都要由這一跤決定似得。
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都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卻忘記了在“為人父母”面前,我們都是新手,都要不斷的學習。
我們是否真的懂得愛,我們原以為的懂得,是否只是一個表象。
/ 02 / 溺愛和真愛
書中給溺愛和真愛下了這樣的定義。
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樂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光看定義,溺愛和真愛似乎很明了,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背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同樣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認識。
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沒有及時的制止,反而不斷的妥協,還和孩子進行反復的溝通,常被認為是溺愛孩子的表現。
在孩子的天性和成人世界的約束產生沖突時,我們遵循哪一種原則才算是對孩子的真愛?
壯壯小時候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哭鬧,耐心的媽媽不會因為他的“無理取鬧”而責罰他、喝止他,而會耐心的開導他,安慰他。老人常會說:“你這樣太慣孩子,男孩子怎么能老哭呢,以后可怎么辦!”
我們當時并不確定自己的做法一定是對的,甚至在前行的過程中,也常常懷疑自己的這一方式是否正確。但一路走來,我們很慶幸自己的選擇。
壯壯現在6歲多,在情緒不佳時能夠及時發泄,也常常會向我們反饋并求得幫助。我們對他毫無顧忌的大哭,除了給予及時的安慰外,仍然不加制止。也許正因如此,壯壯在同學中表現出了自然的吸引力,在班級的每次投票選舉中,都能名列前茅。
溺愛和真愛,很多人只是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判斷,并沒有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
看著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尋求父母幫助的孩子,我們卻無動于衷,是真愛?
我們幫孩子完成了他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是真愛?
我們制止了孩子對水/砂子/泥土….的探索,是真愛?
我們把孩子一股腦的推給培訓機構,而總是向孩子抱怨:這個培訓班很貴,自己工作很累時,這是真愛?
對于孩子的各種問題,我們并不樂意進行認知的思考,不斷的學習,只是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去教導孩子,是真愛?
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們只是一味的訓斥孩子,而不去認知思考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是真愛?
……
真愛,不是簡單的給予,也不是越多越好,是賦予智慧的給予。
真愛,是滿足孩子當下需求的愛,是對孩子充分了解之后的給予。
/ 03 / 心理學分析
關于溺愛的心理產生機制,本書給出了詳細的介紹。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的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溺愛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我給孩子買的第一套積木是現在并不流行的木頭積木。我清晰的記得,我收到積木時的興奮心情,在收到積木的第一時間,我就迫不及待的打開了它,并且很自然的念叨了一句:“終于實現兒時的夢想了!”。
現在想想,這個原本買給孩子的積木,更可能是買給自己,滿足自己“內心小孩”的愿望。因為童年時我便因為一套積木常常去表哥家玩耍,一直很羨慕他能一天到晚和積木在一起,而當時的最流行的積木便是我現在買給孩子的木質造型積木。
傳統觀念會認為,溺愛就是給孩子的愛太多了。
而心理學告訴我們的是,溺愛是缺愛的表現,是“內在小孩”太缺愛,轉而在新的關系中進行彌補的一種表現。溺愛孩子的父母往往有過缺乏愛的童年,他們希望在新的關系中彌補過去的遺憾,所以溺愛成了一種下意識的表現。
傳統觀念還認為,溺愛就是太由著孩子了。
而書中告訴:
溺愛常常是強加,也即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頭上,并將之視為愛。孩子感覺到被否定了,但他卻無法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因為父母和別人都覺得這是愛。譬如,孩子說,我吃飽了,大人說,你正長身體,多吃點。
所以說,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而變得仿佛不可指責。
真正的愛是不會傷到孩子的,再多的愛也不會傷到孩子;真正傷到孩子的是假愛,也就是溺愛。
#心理學知識40#
關系14│正能量與負能量:我們常常將自戀、性和攻擊性視為能量,因為這些東西是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但心理學認為這三種東西是我們的生命動力,當我們遠離了這三樣東西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沒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展現了這三樣東西的人,反而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創造力和魅力。情感的互動勝于飲食的照料。
心理學故事:武志紅老師在研究生期間有兩年的抑郁,但最后自動就好了,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任由這種不好的念頭洶涌的從內心中流出,不加任何干涉和限制,自己就如同一個強有力的容器一樣盛著這股負面的情緒。因為武老師的從內心深處接收了自己所謂的不良行為,于是所為的負面情緒逐漸轉變為正面的能量。
——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