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天前見到一位好久不見的姐姐,她告訴我,自己又雙叒叕一次被家里逼婚了,曾堅持著找不到真愛絕不結婚的她,開始動搖了...
太多被世俗左右的無奈,“怎么還不談男朋友?”“老大不小了還不打算結婚嗎?”“準備什么時候要孩子?”“趁著年輕要多攢點錢買房買車。”……自由成為小年輕才會掛在嘴邊的兒戲,成熟的標志成了世故。不被理解的人言可畏,壓迫著我們看待世界的純粹。
她說,當身邊的朋友都在忙于周旋各自的婚姻和事業,自己的堅持就越發像是個不成熟的笑話,原本堅定的一些東西一夕之間似乎變得弱不禁風,也許自己終有一天,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吧...
“不知道是好是壞,但總歸在大人們的眼里,自己才算是步入正軌了吧。”她無奈地笑了笑。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其實選擇背后總要經過取舍,我不好多作置喙。
但我還是愿意倔強的相信著,我們的生活沒有那么多的“應該”和“不應該”,“要不要”理應聽從于自己。
前陣子熱映的電影《大護法》,講的就是這么一個關于自由的故事。影片中“花生人”這一在高壓統治下極力掩藏自己的“不一樣”的群體,想來或多或少都戳中了我們的痛點。
那些可以被販賣的眼鼻嘴,構筑起一張張千人一面卻麻木得讓人毛骨悚然的臉。在那個死氣沉沉的小鎮里,“不一樣”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也因為槍打出頭鳥,他們甘心將所有的個性掩埋在一模一樣的五官之下,失去自由而不自知,愚昧得令人咂舌。
影片影射的現實社會,又好得了多少呢?一模一樣的五官幻化成為“世俗”這把利劍,將“出了格”的思想層層劈開,迫使我們為了尋求理解作出犧牲。這樣退而求其次的做法,真的能換來最好的結果嗎?我想并不見得。
電影的最后,反抗的潛伏者“隱婆”和不甘平庸的“小姜”成為了解放花生人自由的革命英雄。現實生活中,那些“出格”的成功者也總能得到千萬人聲援,沒有人不喜歡英雄,只是我們愿意給英雄以最熱烈的掌聲,卻畏懼著成為英雄。
有時候,在沒有英雄主義的當下,我們無法奢望誰能帶給我們救贖,不夠勇敢的人只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但踏出心之所向的那一步之后,我們卻可以成為救贖自己的英雄。
“二十歲怎樣……三十歲怎樣……四十歲怎樣……”微博上最近開始流行起的這種文體,用時間和年齡粗略地劃分了一生中每個階段的常態,從二十歲到八十歲,感嘆人生的平庸無奇,字里行間總隱隱透著一股傷春悲秋的味道。
一直很不喜歡這樣的文章,不僅是因為它的“喪”,更是因為它給我們塑造了一種假象: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所應該經歷的一生。其實平凡世界的世俗本不可恨,從來都是“應不應該”招致反感。
哭就盡情地哭,笑就盡興地笑,愛就大膽地愛,沒有誰能夠擁有完美的人生,哪來那么多的傷春悲秋不甘不愿。現實很無奈,堅持很難,但那畢竟是你最想要的結果。而那些因為害怕受傷而選擇遵從世俗的人們,從一開始就順其自然了。
說到底,去經歷,去后悔,去做想做的一切,去做獨一無二的自己,與其逃避妥協,不如直接和它正面打個招呼,用《大護法》中的話概括就是“別因為怕被別人笑話,就把自己活成了笑話。”
道理聽了很多遍,希望我們都能過好這一生。
? ? ? ? ? ? ? ? ? ? ?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