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早就想寫這樣的文章了,昨天參加朋友的婚禮給了我直接寫這篇文章的思路。純屬個人觀點
中國式禮尚往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親戚關系。親戚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直屬親戚關系和副屬親戚關系。直屬親戚關系是指咱們的父母兩頭的親屬,也就是姑姑和舅舅。副屬親戚是指認的干爹干媽和一個家族(一門子)里的。這兩者的禮尚往來比較傳統(tǒng),常指走親戚。逢年過節(jié)必須行禮,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風俗習慣。行禮多少一般看感情與幫助。比如三姨去年蓋樓你幫了她家三萬,今年她多買了東西往你家去。這時二姨就不高興了,說三姨對他家不公平,這是走親戚最為常見的事。我就遇到這種事,我親戚家的孩子結婚和送米面我們家全去了(結婚上禮錢,送米面上禮錢),等他們家孩子都全部結婚了(家里指不用父母問事的時候)就突然說以后兩家不走了。靠,我家孩子的事還沒辦完呢,他就不走了,這以前往他家送的禮和錢以后就別指望著回來了。。?春節(jié)送禮,春節(jié)變春劫。? 七大姑八大姨挨家挨戶去拜訪一圈下來,好幾千就沒了。本來發(fā)了年終獎還想存點兒呢,這下什麼也存不下了。過年都不敢這個時候回老家了,老家還有一大堆人呢,還有小孩,想想就發(fā)顫。親們,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第二種是同類關系。同類關系比較純潔,包括同學,同事,普通朋友,閨密,兄弟等等。這一類的禮尚往來比較簡單,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聚會都可能是AA制。大多是靠友誼建立起來的禮尚往來。舉個最近的例子,今年國慶節(jié)我結婚,我去同學家給他下請柬,恰巧他媽媽也在旁邊,他媽媽問我,我們家去年XX結婚你來了嗎?我答道,沒有,去年我在學校XX沒通知我,我根本不知道所以沒去。他媽媽說我們家XX結婚你沒來,你結婚了卻讓我們家XX去,不是來我們家要錢嗎?我聽到后覺得自己被狠狠的打了耳光,我看看了同學,他低下頭沒有說話,顯然他是聽他媽媽的意思。我拿著請柬轉身就走了。回去的路上我想,他結婚我沒有去,為什么我結婚就不可以叫他來,我只是想讓他來參加我的婚禮,喝杯喜酒,見證我的幸福,來祝福我而已。這么純真的友誼,怎么變成了禮尚必須往來呢???
第三種社交關系。社交關系的禮尚往來是種不好的社會風氣。包括找工作得送禮,巴結領導。治病得送紅包,醫(yī)生才會盡責,病人家屬也覺得安心,上學需要給老師送禮,才覺得孩子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績才能更好,遇到事必須找關系送禮才能解決。某某官員一年收多少禮,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某某職員給領導送了多少禮,領導給他安排了多少職務,多給了多少薪水。某某產品給了明星多少錢,明星才會拿了錢去做代言。某某節(jié)目是怎樣的走后門才能拿到超好的名次和榮譽。禮尚往來變成脫光光的交易。當送禮有了目的性,價值超出合理范圍,構成行賄,不但觸及法律,而且這禮也“變味”了。難道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下交易了嗎?
好了,寫到這里就不寫了。這就是我自己認識的中國式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