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善于說出一部分人曾想到過,但尚未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比較精當地表述出來的思想的人,我認為可稱之為是思想者或學者。相比之下,不管用簡單還是復雜的語言或數學公式,給出絕大多數人甚至幾乎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或者不曾深入地想清楚想明白的思想或發明的人,那么就可稱之為思想家與先知了。
思想者或學者常有,但思想家與先知不常有。
據我所知,人類歷史上的思想家與先知,按照他們出生年份的先后排序,是以下這樣一批人:老子、孔子、赫拉克利特、墨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阿基米德、西塞羅、奧古斯丁、阿奎納、達-芬奇、哥白尼、加爾文、培根、莎士比亞、伽利略、霍布斯、笛卡爾、洛克、牛頓、孟德斯鳩、魁奈、伏爾泰、拉美特利、貝多芬、休謨、盧梭、狄德羅、斯密、康德、伯克、歌德、黑格爾、李嘉圖、高斯、叔本華、托克維爾、穆勒、達爾文、肖邦、克爾凱郭爾、馬克思、孟德爾、巴斯德、托爾斯泰、諾貝爾、麥克斯韋、門捷列夫、阿克頓、門格爾、馬歇爾、尼采、愛迪生、弗洛伊德、索緒爾、齊美爾、胡塞爾、柏格森、杜威、韋伯、羅素、榮格、愛因斯坦、米塞斯、凱恩斯、熊彼特、玻爾、薛定諤、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波蘭尼、馬爾庫塞、哈耶克、海森堡、波普爾、諾依曼、薩特、蘭德、阿隆、阿倫特、波伏娃、馬斯洛、加爾布雷斯、列維-斯特勞斯、伯林、弗里德曼、加繆、薩繆爾森、費曼、布坎南、諾斯、楊振寧、???、納什、喬姆斯基、哈貝馬斯、索維爾、德里達、奧爾森、諾齊克和霍金。
這些人的思想和發明,像天上閃耀的星群,奠定了人類社會運行的精神與思想基礎,代表著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當一種新思想,從久思而點亮的先知頭腦中升起,開始浮出地平線時,大概率不被蕓蕓眾生所理解,甚至還常常引起頭腦僵化,固執自負的權力階層、既得利益階層或大眾的排斥、攻擊甚至迫害,但隨著其艱難的傳播以及實踐中的對照與檢驗,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相繼察覺到這些新思想或新發明的珍貴價值。它們中的大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漸漸獲得社會上下人群的認可,其余的部分,也為后人的思考開辟了新路,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啟迪與借鑒。
以下是我對這些思想家與先知的思想精髓,進行濃縮般的粗略概述,終究會有一些疏漏。更是由于價值主觀的原因,其中許多思想之間除了相得益彰外,也有存在不少相互沖突甚至打架現象。
而且一般地說,每一位思想家與先知思考的僅僅是他所熟悉的領域,每一種思想又僅僅是世界這頭大象的一個部分,后人的工作是把先知們各自認知清楚的那些的部分清楚地展示、拼接與綜合起來,最終越來越接近對于世界以及人類生活的這頭大象的整體、全面以及詳盡的了解。
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敬畏天道,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性善論的人性論。為政以德。天下大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朝聞道,夕死可矣。吾日三省吾身。見利思義。有教無類。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4—公元前483)——樸素辯證法思想代表人物。愛菲斯學派的創始人。萬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萬物皆流。萬物起源于火?;鹋c萬物可以相互轉化。世界對立統一,“變”是永恒不變?!叭瞬荒軆纱巫哌M同一條河流”。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主張“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唯心主義哲學奠基人。自然哲學到倫理哲學的轉向。為哲學研究開創了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罢J識你自己”?!耙磺兄R,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反詰法,知識的助產婆。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組成,理念世界是世界真實的存在,人類感官接觸到的現象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三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品性?!罢苋送酢彼枷?。人類必須有法律并遵守法律。
洞穴囚徒比喻:理念世界才是囚徒背面的洞穴外面的光明世界,而囚徒們所面對的,只是一個扭曲虛幻的事物的投影。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知識源于感覺。理性靈魂和非理性靈魂。邏輯學的建立,演繹推理和三段論。
歐幾里得(公元前330—公元前275)——著《幾何原本》。提出五大公設。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浮力原理,杠桿原理,用逼近法算出球面積、橢圓面積、拋物線面積與球體積。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公元前106—公元前43)——實在法和自然法。自然法高于實在法。惡法非法,法律必須體現正義和公正。主張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體”。折中主義。
奧里留·奧古斯?。?54—430)——上帝“無中生有”,用“道”——話語創造萬物。上帝是絕對美的化身。美是分等級,上帝、道德美、形體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美體現為整一、和諧,而整一與和諧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數。
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輕視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上帝之城和塵世之城。上帝是真理之光,心靈是眼睛,理性是心靈的視覺。神的三位一體說:圣父、圣子、圣靈。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宇宙中存在一種本體上的階層秩序,這種秩序就是“自然秩序”。每一個事物在上帝創造的世界中都有它自身適當的位置。堅持希臘古典的目的論和幸福論,認為人是一種尋求幸福的理性存在。美分有事物的美、形體美與靈魂美,感性美與理智美。“貪愛”是對世界的愛;“純愛”是對上帝的愛?!柏潗邸钡膶ο笫嵌虝阂资诺?,“純愛”的對象是永恒不變的。
托馬斯·阿奎納(1225—1274)——人類四大美德:審慎、節制、正義和堅韌。三大神學上的美德:信仰、希望和慈善。法則分為四大項:永恒的、自然的、人類的和神授的。私有財產不僅符合自然法的觀念,而且是人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礎。主張君權神授。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后三杰”。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天球運行論》和“日心說”。
約翰·加爾文(1509-1564)——歐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創始人,清教的靈魂。上帝對世界具有絕對主權。對個人主義的貢獻,將“人人皆祭司”精神發揚光大。鼓勵研究發展科學。君權有限思想。鼓勵勞動和簡樸生活的資本主義倫理。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知識就是力量。現代實驗科學始祖。歸納法,經驗主義。萬事萬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代表作《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第一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開創近代科學。支持“日心說”。
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機械唯物主義。“自然狀態”國家起源,個人—契約—國家學說。利維坦。
勒內·笛卡爾(1596—1650)——發明坐標系,創立解析幾何,首次提出動量守恒定律,慣性定律的表述,二元論,歐陸理性主義的先驅,我思故我在。
約翰·洛克(1632—1704)——自由主義奠基者。經驗主義。人類理解論。生命、自由和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
艾薩克·牛頓(1643—1727)——運動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的創立,用三菱鏡發散出白光光譜。證明廣義二項式定理。
查爾斯·路易·德·斯貢達·孟德斯鳩(1689-1755)——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發展了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熱帶地方通常為專制主義籠罩,溫帶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分自然法和人為法兩類。“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弗朗索瓦·魁奈(1694—1774)——提出“自然秩序”觀點,《經濟表》是現代國民收入分析的思想基礎,是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來源。
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筆名:伏爾泰)(1694—1778)——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立憲政治,強調自由平等。
擁護自然法學說,把法律分為兩類:自然法和制定法。不偷盜,不殺人,不淫亂,不撒謊,敬父母等是自然頒布的法律。制定法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和教會法。法律要以自然法為基礎。
高揚理性主義: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但認為宗教必不可少。主張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不可避免。
參與宣揚理性、普及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的編寫。
朱利安·奧弗魯瓦·德·拉美特利(1709—1751)——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物質是唯一的實體,是憑借自身存在的永恒的東西,肉體一旦死亡,精神現象隨之消失。人是機器。認為認識源于感覺經驗,感覺和經驗是認識唯一可靠的向導,反對天賦觀念論。反對禁欲主義,全盤否定神學唯心主義。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770-1827)——音樂家。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代表作:《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愛格蒙特》、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大衛·休謨(1711—1776)——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可知論,因果關系論。懷疑論的知識論。人更多地受到感情而不是理性的影響?,F代文明三原則:私有財產權的確立與穩定;同意的轉讓;許諾的履行。
讓-雅克·盧梭(1712—1778)——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人的原始狀態,自然與文明的對立。公意與法律。社會契約論。
德尼·狄德羅(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作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自然、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客觀存在,宇宙、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感受性是物質基本和普遍的屬性,分為“遲鈍的感受性”和“活躍的感受性”?!拔锘钫摗钡奈镔|進化觀。用“異質元素”的思想,說明自然與世界的多樣性。運動是物體固有屬性。人的認識活動本是系統觀察(感覺)、思考和實驗三種方法的綜合。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手段。美在關系。“關系”基本上分為實在的關系、察知的關系和虛構的關系。相應美也分為三種:“實在的美”,又稱為“在我身外的美”;“見出的美”,又稱為“與我有關的美”;“虛構的美”,實際是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美。
亞當·斯密(1723—1790)——《國富論》,競爭引導個人利益趨向社會整體福利?!翱床灰姷氖帧焙头止ず献鹘粨Q原理。個人主義,財產私有。利潤和工資,經濟自由,價格機制,國際貿易,構建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體系和框架。商業是最大的慈善,財富來自分工合作,最小化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道德情操論,提出同情與仁慈限制了自私,同情心、同理心、共同感、旁觀者的合宜性才應該是行為合乎道德的最好標準,如果丟開道德倫理,那么會危害市場經濟?,F代政府三原則。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自在之物不可知。人為自然立法。認識論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先驗和經驗,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二律背反??茖W、藝術和宗教各司其職。關于自由的定義。闡明“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是由世人的經驗和世人的認識能力共同構成的”。
埃德蒙·伯克(1729年—1797)——英美保守主義奠基者。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反對政府依據抽象的理念進行統治、或是實行“全盤的”政治變動。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體制的堅定支持者。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枺?770年—1831)——
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辯證法。正題、反題、合題的三段論法。
除全體真理外別無真理。全體以外沒有完全實在的東西。任何部分一孤離開便因孤離而改變性質,不再顯出十分真的面目。個人因國家而存在。
精神的國家理念?,F實的國家只是國家理念的表現。國家的本質在于它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國家以它至高無上的意志、倫理精神把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國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決定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國家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個人只是國家的一些環節,生活在國家中,才能獲得個人的人格、自由和價值。
世襲君主制是國家制度的頂峰,王權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國王擁有最后的主觀決斷權。主張限制王權,三權只是政治國家統一意志的象征。
斷言作為全體樣相的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強調抽象的邏輯推理方法對于經濟學分析的作用。提出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原理。在地租理論中使用邊際分析方法,成為后來邊際學派的理論基礎。稅收理論。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質數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導出正態分布曲線和函數,證明出僅用尺規便可以構造出17邊形,曲面和投影理論的研究,電磁學研究并發明磁強計。
亞瑟·叔本華(1788—1860)——現象世界必須通過充足理由律來了解。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質,是痛苦的根源,愛與生的苦惱。藝術對人生的慰籍。
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民主的手術刀。民主是為了自由而追求平等。多數人的暴政理論。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舊譯穆勒)(1806-1873)——工資論,國際價值法則,相互需求方程式,群己權界論,功利主義自由觀?!皞€人的自由必須約制在這樣一個界限上,就是必須不使自己成為他人的妨礙”。折中主義經濟學家。
“如果整個人類,除一人之外,意見都一致,而只有那一個人持相反意見,人類也沒有理由不讓那個人說話”。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進化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自然界無跳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遺傳與變異。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1849)——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鋼琴詩人?!禖小調練習曲》、《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C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即興幻想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降E大調夜曲》、《升c小調圓舞曲》和《降B小調夜曲》。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名字有譯為:齊克果。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后現代主義的先驅。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感性存在、理性存在和宗教性存在。人先天具有的恐懼、顫栗、悲觀與絕望,揭示人的“精神失助”等現代病。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1818—1883)——科學無神論,唯物主義。歷史唯物論。政治經濟學。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剩余價值和剝削理論。階級斗爭學說。
格雷戈爾·孟德爾(1822—1884)——遺傳學奠基人,通過豌豆實驗,揭示遺傳學三大規律中的兩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微生物學之父,否定微生物自然發生說,揭示發酵的本質,疾病的病菌說,免疫學的提出,疫苗的發明。巴斯殺菌法。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1833—1896)——發明炸藥和雷管。設立諾貝爾獎。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1831—1879)——建立的電磁場理論,統一電學、磁學與光學。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組。光本身是由電磁波構成。預言電磁波的存在。提出麥克斯韋分布式。用偏振光測量應力。提出結構力學中桁架內力的圖解法,指出桁架形狀和內力圖是一對互易圖,提出求解靜不定桁架位移的單位載荷法。對粘彈性材料提出麥克斯韋模型。引進松弛時間的概念。
門捷列夫(1834—1907)——發明元素周期表。
約翰·愛默里克·愛德華·達爾伯格-阿克頓(1834—1902)——自由主義大師。權力會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
卡爾·門格爾(1840—1921)——《國民經濟學原理》。一切事物受因果規律的支配。一物成為財貨的四個前提。財貨可分為物質財富和有用的人類行為。又可分為真實財貨和虛擬財貨。財貨的四個等級。價值和價值尺度,價值主觀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法學家社會主義,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開山鼻祖。
價值應定義為:一種財貨或一種財貨的一定量,在我們意識到我們對于它的支配,關系到我們欲望的滿足時,為我們所獲得的意義。事物的價值不主要由其自身的屬性所決定,而是主要取決于人類是否認識到其對于保持生命和增進福利的意義。(也就是價值即意義)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創建新古典經濟學。在經濟學中運用現代圖表方法。將彈性和均衡等概念引入經濟學。需求理論,供求均衡原理。現代產業經濟學的先驅。
弗里德里?!ねつ岵桑?844—1900)——對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的批判。悲劇的審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權力意志,末人和超人,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成為你自己。詞語的化石。審美對于人生的意義。視角主義。沒有事實,只有解釋。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47—1931)——擁有四大發明:留聲機、電燈、電力系統和有聲電影以及1093項發明專利權。創建了通用電氣公司,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文明生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潛意識理論。人格結構、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自我、本我和超我。性作為影響人行為的首要因素,性本能和本能理論,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心理防御機制。俄狄浦斯情結。精神分析學。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1857-1913)——現代語言學重要奠基者,結構主義開創者之一。語言是符號系統,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組成。所指的就是概念。能指是聲音的心理印跡,或音響形象。語言符號兩個特性:任意性和線性序列。語言的持續性,語言符號的變化和發展的。言語活動分成“語言”(langue)和“言語”(parole)兩部分。
格奧爾格·齊美爾(1858~1918)——劃分社會學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研究者難免帶上主觀的價值取向,其知識也具有主觀的和相對的性質。對小群體的形式研究。沖突理論,沖突無損于社會協調,反而能促進社會協調。貨幣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自身的理性化。
埃德蒙德·胡塞爾(1859-1938)——現象學的奠基人。試圖如其所現的那樣來描述事件和行動,反對只把自然科學描述的東西視為真實的傾向。使用中的語言也構成了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茖W不僅在歷史上起源于生活世界,而且生活世界是使科學活動成為可能的認識論的前提條件。現象學的任務是要發現人類行動和合理性的構成意義的條件。
亨利·柏格森(1859—1941)——貶低理性,宣揚直覺主義。在所有哲學體系中,最能長存又最豐盈的,就是從直覺誕生的哲學體系。
哲學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質、真正的實在,這種本質、實在是一種生生不息、運動不休的“綿延”或“生命之流”,因而理性、科學的理智的認識是不能認識這種宇宙的本質的。生命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動不息而又不知疲憊的生命沖動,稱為“綿延”或“生命之流”或稱為“意識流”。
“綿延”的神秘,可以直覺,不能用概念表達。綿延的真正本質在于它總在川流不息,是絕對連續的、不可測量的、自由的。一種時間概念,無空間性。人的生命可以克服物質障礙而獲自由,人的意志自由,靈魂可以不朽。
約翰·杜威(1859-1952)——實用主義集大成者,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創始人之一。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思想論:思想總是起于一種疑惑與困難的情境;接著就是研究事實的真相,并提出種種可能的假定以解決起初的疑難;最后,用種種方法,證明或證實哪一種假定能夠圓滿地解決或應付原先激起我們思想的那個疑難問題或疑難的情境。對于經驗和知識的獨特論述。平民主義教育:“智能的個性”就是獨立思想,獨立觀察,獨立判斷的能力。
馬克斯·韋伯(1864—1920)——世界的祛魅。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國家是“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三種政治支配和權威形式: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傳統權威(宗主、父權、封建制度)和官僚型支配(現代的法律和國家,官僚)。
伯特蘭·羅素(1872—1970)?——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數理邏輯,羅素悖論。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性的因素并非影響人行為的首要因素。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概念。人格有內傾和外傾兩種。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質能公式。光電效應。
路德維希·海因里?!ぐ吕铡ゑT·米塞斯(1881年-1973年)
——通貨膨脹是一種征稅和財富再分配的過程,增發的貨幣并不是均勻撒向各個階層,而是由最接近政府部門的人先獲利。經濟周期理論?!叭说男袆邮怯心康牡摹苯洕鷮W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缺乏市場價格機制條件下,由于經濟計算的不可能性,會導致中央計劃經濟的非可行性。每次購買都是一次投票,利潤來自于對未來的洞見,沒有市場就沒有自由,社會是手段而非目的。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宏觀經濟學之父。為政府在經濟波動時適當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流動偏好規律。政府通過擴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費和公共投資,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從而減少失業,促進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創新理論鼻祖。用創新理論解釋經濟周期和經濟發展。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動力,是經濟景氣循環的主因。最主要的創新者是企業家。將企業家放到經濟活動的中心。
尼爾斯·玻爾(1885—1962)——哥本哈根學派創始人。玻爾模型。互補原理。哥本哈根詮釋。
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奠定波動力學基礎。證明波動力學與海森伯矩陣力學在數學上的等價。薛定諤方程。波函數。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1889—1951)——開啟哲學史上第三場轉向:語言學的轉向。世界上的爭論都是名詞和概念之爭。事物沒有共同的本質,只有概念的家族相似性。提醒人們濫用大詞是一種病,慎用超級概念,遠離宏大敘事。理解在于視角的轉換。人生問題比如善、美、上帝和死亡等永遠重要。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存在”先于“在者”。生命的畏與死,煩與有限,此在與沉淪?!跋蛩蓝保娨獾貤?,良心的呼喚——完全按此在本身的內在呼聲行事,使自己從沉淪、異化狀態下解脫出來,恢復自己最本己的個性。
邁克爾·波蘭尼(1891—1976)——“緘默知識理論”。知識分“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熬}默知識”往往是默會、甚至是非理性和相對的,沒有人能夠說清,比如駕駛、游泳、溝通技巧和偶發靈感?!皢沃行闹刃颉焙汀岸嘀行膹碗s秩序”。嵌入理論。現代文明的本質是從單中心秩序轉為“多中心秩序”。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多中心秩序。反對計劃經濟。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和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單向度的人,資本主義的單向社會,異化社會,發達工業社會變成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發達工業社會“一體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社會與國家的一體化,個人與社會的一體化,個人與他人一體化,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的一體化。愛欲與文明。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1899—1992)——社會的“自發秩序”先于人為的“設計秩序”。演化視角的自由觀。理性的濫用導致致命的自負。由于知識的分散性,沒有全知全能的人或者集體,可以掌握每個人的真實需求來設計與規劃一切。純計劃經濟是通往奴役之路。國家不應該制定具體目標,而是要把功能限定在保障公共安全、私有產權和公正規則的范圍內。貨幣的非國家化。對科學萬能主義的批評。社會進步是從封閉秩序走向開放秩序。
沃納·卡爾·海森堡(1901—1976)??——不確定性原理。創立量子力學和矩陣力學。非線性旋量理論。
卡爾·波普爾(1902—1994)——有被證偽可能性,允許被證偽的學問才叫科學。反對歷史決定論。批評市場原教旨主義。
約翰·馮·諾依曼(1903—1957)——創立算子環理論,即所謂的馮·諾伊曼代數。建立沖擊波理論和湍流理論。奠基博弈論,成為博弈論之父。創立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成為計算機之父:數字計算機的數制采用二進制;計算機應該按照程序順序執行。
讓-保羅·薩特(1905—1980)——存在先于本質,人并無先天的本質。存在與虛無。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生即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人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安·蘭德(1905—1982)——客觀主義,個人主義,理性的私利,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雷蒙·阿?。?905—1983)——介入的旁觀者,批判左派知識分子,國際正義,社群主義,“知識分子的鴉片”。
漢娜·阿倫特(1906—1975)——人類實踐的三種形式:勞動、生產、行動。對應的三個領域:私人領域、雌雄同體的領域和公共領域。平庸無奇的惡。自由的深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變成的。成為自己。女權運動先驅。
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五大層次需要,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1908—2006)——二元體系理論,美國社會由計劃體系和市場體系兩部分構成。生產者主權,工會特權,新社會主義。
列維·斯特勞斯(1908-2009)——后現代結構主義大師。主張全人類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創造文化表象的人類心靈世界卻是一致的,并且這個一致的基礎就是人類以二元對立為創造模式的非理性、無意識。
以塞亞·柏林(1909-1997)——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價值客觀論,價值多元主義,各種價值之間的寬容。
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2006)——現代貨幣數量論。消費函數理論。實證的方法論。
阿爾貝·加繆(1913年—1960)——世界與人生的荒誕。荒誕、抗爭與幸福。西緒福斯神話。
保羅·薩繆爾森(1915—2009)——新古典綜合學派創始者之一。乘數-加數的相互作用。收入決定的簡單代數式。建立現代經濟學的數學基礎。比較靜態分析。有效市場理論。公共支出理論。建立新凱恩斯學派。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1918—1988)——用路徑積分表達量子振幅。提出量子電動力學新的理論形式、計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費曼圖表。提出用躍遷振幅的空間—時間描述來處理幾率問題。提出高能碰撞中的強子結構模型。建立解決液態氦超流體現象的數學理論。
詹姆斯·布坎南(1919—2013)——公共選擇理論。經濟人假定。經濟人理性原則與利己主義本性。政治的交換過程性質。政府干預的負效應——政府失靈說。政府的尋租。
道格拉斯·諾斯 (1920—2015)——作為制度變遷理論基石的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機會主義行為——搭便車。
楊振寧(1922—)——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定律。
米歇爾·??拢?926—1984)——權力的游戲。人生活在廣義的權力/知識的框架中,不可能擺脫知識/權力而行動。我們承受著權力的影響,也使用權力影響著其他人。人對于人的規訓。
約翰·納什(1928—2015)——納什均衡。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挑戰了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1928—)——普遍語法理論。人類語言能力是天生的,普遍語法(UG)是人類語言能力的基礎。兒童被假定為天生具有適用于所有人類語言的基本語法結構的知識,這種與生俱來的知識通常被稱作普遍語法理論。
尤爾根·哈貝馬斯(1929— )——知識旨趣說,技術統治論,溝通行動論。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外的“交往理性”理論。策略行動和交往行動,主體間性。交往理性一是為了解決“韋伯難題”,二是為了反抗“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即“系統殖民”。任何一個認識都起源于興趣。對后現代思潮的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中堅人物。
托馬斯·索維爾(1930— )——知識分子的自負,知識分子需要慎言慎行。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經濟與稀缺性。
雅克·德里達(1930—2004)——后現代解構主義的主要代表。去中心化。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同一性、反在場的形而上學、消解二元對立關系、注重各個要素之間的差異性。解構的武器:延異、播撒和蹤跡。
曼瑟·奧爾森(1932—1998)——集體行動的邏輯。搭便車行為導致“看不見的手”失靈。集體行動產生條件“不對稱”和“選擇性激勵”。流寇、坐寇到民主。百分之一利他主義的存在。
羅伯特·諾齊克(1938—2002)持有正義理論。自我所有權的正當性。正義三原則:獲取正義、轉讓正義、矯正正義。最小國家理論。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2018)——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四度空間,蟲洞,量子泡沫。
以上是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之余抽出時間閱讀各種書籍,加上從網上收集資料后,嘗試做出的對于人類歷史迄今為止影響深遠的杰出思想與發明家群體的思想與發明的概括敘述,并按照這些人物出生年份從古到今,從遠到近的順序排列。
是這些先知們開拓性的工作與成果,奠定了現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他們的思考成果看似會相互有些矛盾,還有些在如今看來存在明顯的缺陷或錯誤,但它們在實質上卻是緊密相關,并且相互砥礪,互補共生。正是在它們的底層邏輯之上,才建成了當今世界上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聳大廈。
實際上世上優秀的思想家遠不止以上這些,也許讀過本文的部分讀者會覺得文字描述過于濃縮,內容顯得單薄,會因此產生疑惑,但對于讀過相當數量的關于人類精神方面優秀書籍和論文的人,我相信他們大概率地能夠理解并認可其中的精髓。
由于寫稿倉促,其中會存在錯誤,在此期待學問上更有造詣,并對人類的精神歷史與社會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們,給出寶貴的批評、指正、建議或補充。本文也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進行增補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