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里,家風隨行。
意外的遇到這個走心的節目,加上何老師的主持,節目看下來淚點不斷。
節目現場每個觀眾身上都以一個大大的名牌,名牌上寫著數字,有15,有157,甚至還有889,而這些不同的數字,就是此刻他們與家的距離。
每個人都會經歷離家的歲月,滿滿的行囊,有零食、有日用品;但離家行囊中更珍貴的是父母給我們的教養,給我們的智慧,以及每個家庭獨有的家風。
節目的第一位嘉賓我們都很熟悉,就是那個出現在哈弗畢業視頻中,作為學生代表演講的中國農村小伙。
因為離家太遠,所以每次他外出的時候,父母都只能送到汽車站。
一次母親突然問他“你有沒有什么特別想吃的?”。
他當時還沒反應過來,那時候汽車站旁有一個水渠,特別特別的深,而他的母親記得他小時候特別喜歡吃菱角,于是就直接淌著水下去撈菱角,撈了滿滿一袋子,洗干凈,遞給他,微笑的看著他說“這個很新鮮,剛摘的,你快吃。”
何江回憶,那種味道他至今難忘。有些愛不需要言語,卻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沉重。
何江還有一個弟弟,那時他們一個在高中,一個在大學。父親為了負擔他們的學費,四處奔波打工。但長期的勞累卻使他的腎臟發生衰竭,得了尿毒癥。沒辦法,母親便陪著父親,每周三周六,去醫院做透析。
一次偶然,父親聽到母親再與孩子說他的病情,很生氣,叨念到“這么點小病,別說。”每當兒子電話打來問他身體怎么樣,明明被尿毒癥折磨的難受地要命,還是笑著說“沒問題”。父親心里堅持報喜不報憂。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而在他們的家庭中,則是“兒行千里兒擔憂”。后來兒子知道了父親的小手段,堅持每天視頻。何江有個習慣,即使美國和中國有時差,也堅持每天視頻,因為通過視頻他可以直觀看出家人的健康狀況。
而爸爸呢,每當身體不好的時候,就掛掉了兒子發來的視頻邀請,語音告訴他,讓他跟媽媽視頻。自己則一個人默默守在旁邊聽著。
節目錄制當天,何江的爸爸正好當天做完透析,是身體狀況最好的時候,立馬趕到了節目現場,大家了解,他只是為了早一點接到自己的孩子。讓人不禁感嘆,老人窮盡一生心血,終于送兒千里萬里。
我相信《兒行千里》會擊中很多人的柔軟,不僅是千里之外的游子,亦有待兒歸來的父親與母親。
社會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路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在路上。然而如果這份浪潮讓我們忽略了父母,那《兒行千里》就是我們此刻需要的反思。
我是張嚴心,故事仍會繼續。不知道此刻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在家中還是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地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