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操場的陽光正好,學生們上著體育課,我聽著音樂,想寫一本書的讀后感,其實好多感悟表達不出來,再大致看一遍,還原這個故事。
這本書是瞿老師推薦我的,她說這本書是很多人推薦的,德國作家和畫家赫爾曼. 黑塞的作品,她說她看了沒有太多感覺,讓我看看。沒想到看的過程,我有種相遇的感覺: 悉達多的心路歷程,我好像懂,好像也在經歷,體悟到一些東西,可能表達很有限,我想寫一寫。
悉達多是婆羅門之子,他年輕,俊美,善悟而渴慕知識,他和好朋友喬文達一道修習辯論,參禪冥想,他是父母的驕傲,是朋友的追隨者,是婆羅門女子的傾慕者,但是他卻無法在自己擁有的一切中,感到滿足和喜悅。
他感到父母的愛,朋友的愛,不會一直帶給他幸福,安寧和滿足。他可敬的父親和智慧的婆羅門將大部分思想傳授于他,而他卻依然靈魂不安,心靈不寧。他意識到洗禮,獻祭,祈禱是高尚的行為,他卻無法尋找到內在的阿特曼(自我,身性)。他要找到自己的阿特曼,這是內在的我的源泉,而其他一切都是尋覓,走彎路,誤入歧途。
于是,他不顧父母反對,堅定地離家出走,加入了去朝圣的苦行者沙門的行列。他摒棄自己的長袍,穿上沙門的簡陋斗篷,生食,齋戒,忍受烈日驕陽,風吹雨淋,修習克己和禪定。女人,華美之服之人,商販,君侯,娼妓,醫生,祭司,情侶,母親,這一切都讓他鄙視。一切欲望,幸福和優美皆為虛幻。
盡管他學會了很多克己的方法,他通過受苦,志愿受苦和戰勝痛苦,饑餓,焦慮和疲憊,走向禪定,他學會了很多逐練之道。他曾千百次擺脫“我”,逗留在虛無中,但是終點卻總是回歸于“我”。他不斷忍受輪回賦予的折磨。
他和好朋友喬文達說,禪定和齋戒不過是從我中逃出來,是對生命痛苦和虛無的暫時麻醉。這和酒鬼酗酒被麻醉沒有區別。他問: 我們走對了路嗎?我們離知識近了嗎?離解脫近了嗎?
沙門敬仰的師傅已經六十歲,卻依然沒有證悟涅槃,他意識到他們無法找到那條道中之道。悉達多感到憤怒而悲痛,他們苦苦修習三年,卻發現阿特曼不在于求知和修習中。
此時,他們聽聞,一個叫喬達摩的人現世了,他是是世尊佛陀,傳說他已經戰勝塵世疾苦,止息轉生之輪。他傳經授業,弟子眾多。他們決定去親耳聆聽喬達摩的法義,不,是去見這位召喚他們離開沙門的喬達摩。
他們見到喬達摩,他看上去仿佛每個指關節都寫滿了法義,都在言說,都在吐納,在散發著真理的光輝。悉達多從來沒有如此敬重一個人,如此愛慕一個人。佛陀的聲音美滿,安寧,平和。他的朋友喬文達聆聽了世尊宣法,皈依佛陀。
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在這里走向了分離,從年少到成為沙門,到離開沙門,喬文達一直是悉達多的追隨者,這次,他聽到了自己內在的聲音,成為了佛陀眾多弟子中的一員。
悉達多為什么要離開呢?讀到這里的時候,我深深贊許他內在的智慧,也許就是那個內在的覺者讓他決定再次離開,直接截取這段文字,我無法表述完整。
悉達多從未見過佛陀這般的目光和微笑,如此行走及端坐,如此自由,神圣,隱晦又如此坦率。只有潛入最深處的人才能這般。悉達多離開了佛陀和他的朋友。
他告別往昔,一些一直伴隨他,曾經屬于他的東西,諸如拜師求教的夙愿已經不復存在。他從法義里學到了很多,卻無法學到的是我的意義和本質。多年來,他害怕自己,逃避自己,走上尋找阿特曼之路,卻迷失了自己。他決定拜自己為師,要認識自己,認識神秘的悉達多。他覺醒過來,看到周遭的世界,宛如新生。此刻,悉達多比從前更自我,更堅實。現在他不屬于婆羅門,不屬于沙門,不屬于佛陀,也不再屬于他父親,再也回不去了。
悉達多回憶他曾經的經歷,他意識到: 扼殺感官,思想上的修習無法尋得自我。思想和感官,都值得傾聽,過去他學習禪定,現在他學會去傾聽內在的聲音,聽憑內心的召喚而行事。他打開了自己的感官世界,看到他過去熟視無睹的一切事物煥發生機,他的心為之陶醉。
悉達多請求河夫渡他過岸,船夫說河流教會了他很多東西。就是這一次一面之緣,才有了之后悉達多成為船夫傾聽河流,學習河流的經歷。這也是讓我非常感嘆的地方。曾經悉達多有德高望重的修一老師,后來追隨沙門,又傾聽佛陀的法義,最后他的老師卻是船夫,是河流。這是多么不可思議,不為世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卻是最樸實的事實。
悉達多在林中呆太久了,他渴望生活在世人中。這里有個插曲: 他遇見一位香艷的婦人,他感受到自己的渴望和性欲,但是就是一瞬間,他聽到他內心的聲音說“不”,一瞬間女人的臉失去了全部的魅力。她在他的眼中不過是一只目光迷離的發情母獸。
后來,悉達多遇見了美麗的迦摩羅,和她展開了甜蜜的愛情,內心和肉體有很多的滿足。他跟隨商人迦摩施瓦彌做生意。他早年做沙門的經歷,他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等待,學會了齋戒。他在世俗的世界里如魚得水。
悉達多過去狂熱歲月中被扼殺的感官漸漸蘇醒。品嘗了財富,淫樂和權力的滋味,他幾乎覺察不到光陰的流逝,他學會做生意,發號施令,尋歡作樂,倦怠一天天席卷悉達多,他的新生活已經枯萎,他意識到內心曾經覺醒的不斷指引他的聲音,已悄然緘默。他做沙門時最鄙視的世俗將他囚禁。他越來越羞愧和厭惡這樣的生活,他疲憊不堪,衰弱,絕望。
他跌入谷底,幾乎一蹶不振。他緩慢集中思想,回顧自己的生活,從少年到現在,他何時幸福,何時喜悅過?那時,他聽到內心的聲音說: 路在前方,走這條路是你的使命。悉達多清楚,游戲已經結束。一陣顫栗襲擊了他的肉體和心靈,他感到某些東西已經死去。
悉達多后半生的生活就是圍繞河流而展開的。多年前,有位船夫在此渡他過岸。他本欲尋死,他虛弱地松開抱著枝干的雙臂,就在那時他聽到來自靈魂荒蕪的一角,來自于過往頹廢生活中的一個聲音,神圣的“唵”。他跌落在椰子樹下,頭枕樹根沉沉睡去。醒來時,他見到了他少年時代的朋友現在的僧人喬文達。他醒來和喬文達的對話,也非常發人深省。他們儼然兩個世界的人,他的領悟也無法為喬文達理解。
以下這段話最能表達悉達多的心路歷程。
接下來的日子,他和河流學習,和船夫學習。船夫瓦穌迪瓦擅長傾聽,傾聽河流傾聽他人。他領悟到河水無處不在,對河水來說,只有當下。他領悟河流,向河流學習,他和瓦穌迪瓦一樣,笑容越來越多。他們時常沉默地坐在岸邊聽水,他們默契相視,河流給了他們想要的答案。
世人傳說這兩位船夫非凡,很多人前來求教,卻從未得到答案,這兩位老人緘默遲鈍,人們嘲笑散布謠言的人。
時間來到佛陀圓寂,很多人過河去覲見。他遇到了迦摩羅,這個在他離開前最后一次和他享受肉體歡愉的女人,懷了他的孩子,小悉達多已經幾歲了。迦摩羅因為被毒蛇咬傷死在悉達多的懷里,他們認出了彼此。
迦摩羅問他: 你找到了一生的安寧嗎?悉達多笑而不答,迦摩羅卻說,我懂了,我也會找到自己的安寧。雖然她未能親眼目睹佛陀的圣容,但是見到悉達多,她再無遺憾。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