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感受,就是當與自己關系親近的朋友或家人以“我是為了你好”為由,勸說我們做某件事或接受某個觀點的時候,我們往往很反感,他們的勸說往往沒用。
比如,逛街的時候看上一個名牌包,很想買,但男朋友卻說買這個沒什么用,你買了會后悔。這時候,你會生氣,可能會覺得男朋友小氣,不愿為自己花錢。但是,當你在網絡上看到別人寫的文章,講為什么不值得買名牌包包,你可能會覺得有道理。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一種心理反應,當關系越親近的人對我們進行勸說的時候,我們往往有一種被糾正的 感覺。親人的一種我是為你好的角度,很容易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自由決定權被侵害了。所以,我們總是回應他們:我不要你管,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與其站在對方角度,不如 從我們的利益角度進行說服。比如,當我們勸老爸戒煙的時候這樣說:老爸,每此次你抽煙的時候,屋里的煙味總會嗆到我。或許效果更好。這時候,你的老爸可能不會找借口拒絕戒煙的請求了。
所以,與其采用“我是為了你好”這個理由,讓別人產生壓迫感,不如采用你這樣做可以幫我的忙,這會讓人有了一種做了好事的感覺。
相反,當我們試圖說服一般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只談自己眼里的是非,而不管他人眼里的利弊。比如,曾經有一個段子,講有一個人在鬧市里推車,他怕撞著別人就說:大家讓一讓啊,但沒有人理他。最后,他想了一轍,大吼一聲:大家當心被我撞啊。于是大家都主動讓開。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人都有一種心理,只有聽到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時候才會心動。你為對方想的越仔細,越對他有用,才會有所行動。
針對不同人群,說服他們有不同的方法。以上兩點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