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于同名書《外語是怎樣學會的》(王初明)的小感想。
? ? ? 小學三年級我第一次接觸英語,老師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教大家音標。當我的小朋友還在用拼音或者漢字標注讀音(類似三口油)的時候,我已經靠音標批量的背單詞了;初中在外國語學校讀書,別的小學同學還在用冀教版課本學“李雷&韓梅梅”的時候,我學的look ahead,美女英語老師講的是cappuccino、是情境表演,年會上看學長們表演的是英文版莫泊桑的《項鏈》;高中期末考試后英語老師會自掏腰包購置一批英文書作為獎品發給大家,高二那年我的獎品是企鵝版的《雙城記》(到現在也沒看完);大學里考四六級,最讓我滿意的是六級的聽力和閱讀總共只錯了一道題;大二備戰備荒了兩個月考了托福,拿到了美國交換生的資格(腦子抽了竟然沒去感受美帝的新鮮空氣);大三突發奇想地開始學拉丁語;大四裸考了中高兩級BEC….我不是一個勤奮的學生,幸運的是我的英語老師都很好,至少學英語上沒有走彎路,成績沒有更好完全是我自己惰性使然……(ˇ?ˇ)
? ? ? 我的每個老師講的學英語的方法,和這本《外語是怎樣學會的》是一模一樣的。
? ? ? 老師從不要求我們多學語法,語法只是拐杖,如果你有強大的語感,完全可以拋開語法。這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明明說不上來為什么,但是總能把題做對”的情況。而語感的來源,是廣泛的接觸量。書中比較了幼兒習得外語和成年人習得的接觸量,作為一個每周上5堂英語課、一周只有四個小時的接觸量的學生來說,這個接觸量實在是太小了。接觸量來自聽說讀寫,也就是過去很流行、現在依然流行的多看原文書、多聽多看原文影音材料這一套。后者還提供了語言學習中很重要的語境。既然很多家長暫時不能移民美國讓孩子學好英語,語境在語言習得中又很重要,通過看電影、美劇、閱讀小說劇本來營造氛圍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 ? ?外語學習其實就是克服母語習慣的過程。大學的時候我的二外是日語。日語是一種黏著語,和中文、英語都不一樣。我學英語的時候很順當,自學拉丁語的時候上手也很快,中間轉移興趣看了兩天法語,也很快就能照貓畫虎做出幾個問句來,唯獨日語讓我感覺很吃力。學了一年半之后我突然間反過味兒來,之所以學的很痛苦,是因為我完全是美國大兵式的學習方法,先把一句話翻譯成英語,再翻譯成日語,這不是No zuo no die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拉丁語學的很快,因為拉丁語作為印歐語系的一個小鼻祖和英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克服母語習慣、或者已有的外語習慣,絕對是語言習得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 ? ? 此外,書中還提到了語音的重要性。練習語音的唯一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初三之前我用壞了兩個復讀機,我媽深感自豪,她雖然不太懂英語,但覺得我現在的口音和那個時候比差了很多。因為小時候學英語的教材是3L和look ahead,后者是BBC出的教材,所以我一直很喜歡英音,有踏實感,不輕不油。所有的教材中,包括新概念、listen to me、劍橋少兒之類的當中,我最推薦的還是Look Ahead,適合稍微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使用(五年級以上就可以),全部情境化(創造語境)、詞匯量大且新鮮、素材多樣(書本、音頻、視頻)。
? ? ? 最后來總結一下書中的觀點,要學好外語:
? ? ? 語境很重要,沒有語境就創造語境;
? ? ? 語法沒那么重要,只是拐杖而已;
? ? ? 接觸量一定要大,用大量正確、鮮活的素材打敗錯誤的表達;
? ? ? 學好發音靠模仿;
? ? ? 練習寫作靠長文。
? ? ? 最后,勤能補拙,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