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送走了我老婆和兒子,他們回家了,回我老婆的老家了。兒子放暑假了,為了不打擾我的工作(我目前在家工作,我們住的是一個60平米的兩居),我老婆帶兒子回老家過暑假去了。當然也不全都是為了我,其實每個人都是想回去的。
首先我老婆肯定想回家,家里現在離生活的地方很遠,難得能回去一次。我兒子也是想去,放暑假了,去姥姥家玩,還可以坐火車,高興壞了。老婆的家人也想他們回去,很久才能見一次,在家待多長時間都覺得不夠。
說到回家,很多人都有回家的情結,家是一個歸宿,家是避風的港灣,家就是這樣一個當你累了,當你受傷了就想回去的地方。要不是因為這些,也不至于每年春節假期都一票難求。忙碌了一整年,就想回家,家里有親人。
可是我偏偏就沒有太多這方面的感觸。這可能和我一直都待在本地,很少出遠門太久有關系吧。也可能和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住校,習慣了這種生活有關系吧。也有可能和我的感情比較遲鈍有關系吧。
我上初中的時候,就開始住校了,每周回家一次,一直到高中畢業。因為身在北京,上大學也沒必要非得去外地,所以就考了個北京的大學,上大學也和上中學一樣,可以經常回家。沒去離家很遠的地方讀大學,也是一種遺憾吧,少了很多人生的體驗。不在家最長的時間也就是偶爾出差一個月的時間,基本和上大學時也差不多吧。
當然,家這個感覺還是有的,但這種感覺是:在哪住習慣了那里就是家。尤其對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來說,雖然就是租了一個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但是每天工作完都要回去,也就變成了家。
我從小出生在北京的農村,當然現在北京也沒啥農村了。但過去就是農村,說起來算是郊區吧。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翻蓋房子,我們臨時借住到一個大爺家,大概有1年時間,可能也沒有1年吧,我不太記得具體時間了。那會他們不在村子里住,房子剛好空著,我們就借住了一段時間,直到房子蓋好又搬回去。
大爺家里我家也很近,就不到50米的距離,基本跟對門差不太多,原來他們家院子里還種菜,我們小時候還偷過他家的玉米,烤來吃,當時就只剩那一顆玉米,其他的都收完了。后來才知道那是留下的種子,就這樣被我們偷吃了。
說到這事,就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和回家有點跑偏,不過想到了就順便寫一下吧,反正也就是自由隨便寫。小時候暑假真是非常好玩,每天早上7點就起床了,和其他小伙伴們一起去捉蜻蜓,過去家里的門是有個小門樓的,就在門樓的一角有個蜘蛛網。
捉蜻蜓的工具是一個用竹竿和鐵絲做的用來粘蜻蜓的工具。在一根竹竿的一頭,用一根鐵絲圍成一個半圓的形狀,然后在這個半圓的鐵絲上裹上蜘蛛網,然后每天拿去粘蜻蜓。這時候就用到了門樓上的蜘蛛網了,這里是有技巧的,就是不要把整個蜘蛛網全都裹上去,要留下一根主線,這樣第二天勤勞的蜘蛛會再織一張新的網。更有甚者,把蜘蛛一起都裹到網子上,蜘蛛就在我們用來粘蜻蜓的工具上繼續織網。
哎,跑題結束,還是回到回家的事上吧。
剛才說到臨時借住在大爺家,記得在那里住習慣了,每天放學就回到那里,那里也就成了家。或許說家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吧,家就是一個和你的家人住在一起的地方。為什么要回老家,還是因為老家有親人吧,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不管怎么說家人總會是你最親的人。
剛認識我老婆的時候,我們曾經在外面租過挺長時間的房子住(當然現在也是在租房子住,但是條件好了很多了),剛好那會我上班的地方離家比較遠。那里就成了當時的家,雖然條件很差,但是每天還是要回去的,住習慣了,再回到家的時候反而覺得非常不方便,不像是回家了。
原來和其他朋友也聊過這個問題,在外面打工,雖說過年要回家,但是因為不常住,回家以后平時要用的東西也沒有,回去的時候就更像是一個旅館了。
尤其是當我們長大了,認識了男女朋友,結婚了以后,過去的家就變成了父母的家,我們和自己的愛人組成了新的家。回家就變成了回老家,但我們的家已經變了。
當然有時候也會不想回家,當和家人吵架的時候,就很不想回去,不想面對家人。但是當你在外面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回家了,有親人可以無限的包容你,你會感到溫暖。
無論如何,人需要有個家,人總是要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