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在校門口接孩子,恰好身旁有一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談話,好像是因為正上一年級的小男孩不好好上課還搗亂之類的事吧。班主任在那里朝家長“告狀”,小男孩個子矮,未必能聽清高個子的班主任和高個子的爸爸在說些什么——話說身高差異也是影響所聽內容的(這就是為什么家長常要蹲下來跟孩子說話的原因之一),他早就走神了,左顧右盼,跟走過身邊的同學笑著說話。
聽班主任告完狀,當爹的立即低頭朝孩子謾罵一通,以示對班主任的尊重,給老師面子啦。班主任聽不下去了,就說回家再跟他好好談談吧。此刻,當爹的就開始訴說這孩子打小就是這樣,上幼兒園也是因搗亂整日被老師訓,回家痛打也不見效,結論是“就是這樣的孩子!”然后客氣地對老師說:“您多費心!”轉身帶孩子走開時朝孩子說句“看你,總這樣”!男孩無所謂地笑著。
對于男孩來講,已經習慣了,自己不守紀律,被老師訓,然后老師告訴家長,家長再訓罵幾句,嚴重了打幾下而已,就過去了。至于自己為什么被訓,錯在哪里,他沒想過也大約不清楚,只是一次次在看老師與家長的告狀游戲。
我輔導小學生時也有過類似的溝通誤區,后來還是校門口的保安老師提醒我:作為老師,就要樹立自己的權威,盡量不要找家長,這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本來就是家長管教不了的,要不也不會這樣。想來很有道理,后來在面對孩子的頑劣時,告訴他在我這里就必須聽我的,孩子還會搬出家長來嚇唬老師,見沒有效果,也就收斂了。
昨天那一幕讓我很是感慨。老師和家長溝通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如此溝通的結果是孩子屢教不改,甚至更加大膽,因為當著他進行這樣的溝通,孩子就明白了,原來不僅家長拿他沒辦法,老師也拿他沒辦法,要不,怎么家長向老師告狀,老師向家長告狀呢?這樣的把戲何足為懼?
如今社會環境復雜,孩子們接收的信息量大,一個個都是小人精哪!只有家校配合,教育效果才會好。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必不可少,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是夸孩子在校進步,老師一定要當著孩子面跟家長說,這樣的話孩子肯定聽進去了,家長臉上有光,定會樂呵呵地善待孩子,孩子受到正面激勵,自然想繼續表現好。
如果是前文所說孩子表現不佳,那就避開孩子,私下進行交流為好。做老師的要先弄清家長的教養態度,有針對性地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立場和觀點要鮮明,而非告孩子狀,朝家長求救。若老師與家長相互告孩子的狀,孩子就成了被踢來踢去的皮球,問題無法解決不說,甚至因強化了負面評價,愈演愈烈。
我很贊同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所說,學校是家庭教育的進一步補充,老師在教育孩子時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而非只是照本宣科傳授知識,被動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如今做老師和做家長,都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方能對癥下藥。僅憑訓斥來糾正孩子錯誤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網絡時代帶給我們大量的學習機遇,不懂得孩子心理,不能針對孩子的問題做出有效溝通,應視為老師和家長的失職。希望忙碌的老師和忙碌的家長們,不再做那種無效溝通,徒勞無功,而是通過學習改進自身的教育品質。
其實,無效還算好的,最可怕的就是老師和家長都那樣斬釘截鐵地做出“就是那樣的孩子”的消極定性結論,對孩子一生的潛在傷害性和負面影響都很大。
備注:本文原題目《無效的溝通》,原創作者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