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得到”周年征文消息,第一反應是時間好快,“得到”已經一周歲了。第二反應是時間好慢,感覺自己已經是“得到”的多年好友,在“得到”中得到了太多認知升級和生涯指引,如同新生嬰兒一樣重新理解了這個世界,又切身感受不斷迭代進步的更好的“得到”。
回顧這一年,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羅粉”,從沒有”特殊考試“從來不讀書的“讀書厭惡者”,到跟風追“羅輯思維”聽書,再到“得到”開始信奉“終生學習”并開始踐行。贊嘆羅胖已經從一款“內容爆品”、”知識IP“迅速壯大成為一個創造各個維度優秀內容的“知識帝國”。自己做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讀者、聽眾,是真真切切體驗到了封印已久的求知、求上進的欲望在自己亂打亂撞n年后,被一款知識產品激活獲得新生,從此走上了認知升級迭代的道路。得到就像一個實在的“觀光電梯”把各個背景、各個臺階的知識焦慮的中產階級都向上快速的送了一個臺階,無論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甚至創業的知識儲備都有重大的提升和幫助。
一直感受到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不同臺階的,所以很多好東西好緣分并非會“一見鐘情”,而是“日久生情”。我回看自己最早開始記錄象印筆記也就是在一年前,當時還在工作中“混日子”,每天的常態是上班、追劇、網購和收拾熊孩子,喜馬拉雅上按排序聽到了羅輯思維里面的“講故事”覺得當解悶了挺有意思的,前前后后也是娛樂心態去聽,完全“刷認知”,沒有太“當真”。作為最悲催的八零后,經歷了史上最殘酷高考,“讀書”對我和身邊大多數人都是“敲門磚”,上了大學沒人盯著管著就痛恨讀書,國企的工作也沒那么多需要讀書的環境,本本分分完成領導要求就完事,勤勤懇懇卻也渾渾噩噩地過了八年,磨平了棱角和夢想,開始接受了平淡糊涂的生活。羅胖的"羅輯思維”剛好在這個臺階中幫我呈現了一個“聽書”可觸達的“理想國”,每天1分鐘和自己死磕到底的精神讓人默默感動,跨年演講讓我開始感覺“夢想”其實并不是故事,慢慢潛移默化的覺得,這種堅持和不妥協不就是我一直奢望的生活和思維模式嗎?原來還有一種到達夢想的方式是“死磕自己”,原來學習還可以有更輕松的辦法,我的世界太局限了,別人眼中的世界、歷史、經濟有更多奇妙的人生哲學。
迷上了羅輯思維之后才被引流到“得到”,開始也覺得和普通的平臺一樣賣賣東西靠粉絲去吸收流量的一個小app沒太在意,連看都懶得看。下載了擱置了一兩個月,后面逐漸按銷量定了一兩個專欄,這個和淘寶習慣一樣,人多訂閱的總歸不是太差不會吃虧,持續的犯懶,持續的想進步,前進一步退兩步的繼續前行。看了李笑來老師的排名第一的專欄,打開一看竟然沒有語音,心想產品做得還不行啊,還沒空錄制語音呢,繼續回喜馬拉雅聽其他的排行前列的專欄,那個時候付費已經很火熱了,大家愿意為好的知識內容付費,自己也愿意去為提升談資去多聽聽別人講的是什么。后來,又在微信群推廣中接觸到了吳軍老師、劉潤商學院、北大經濟學的內容覺得還挺有收獲的,就繼續關注,后來又強迫自己認真讀了幾次李笑來老師的內容才發現里面蘊含巨大的寶藏,開始走上“逐字閱讀”的正路。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到現在,自己控制不住得到上各個專欄的精彩推薦,后來根據自己眼前需要的知識目標去搜專欄,有想看的就定,陸陸續續竟然定了17個專欄,現在給家里人和周邊朋友的手機里面都裝上了“得到”,被認為“著魔”了,自我鑒定已經成長為名副其實的“重度患者”。
回顧完歷史,再看現狀。網上不乏黑這個平臺的人,我覺得沒有完美的適合所有人的產品,判斷自己是否已“著魔”或者“被蠱惑”就看看學到看到的對自己的成長是否有益,自己是成長還是退步只有自己知道。先從現實發生的反面影響來講吧,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得到”確實讓我從“傻白甜”的國企老兵的“養老生活”中清醒過來,不甘心不愿意再做父母希望的“安安穩穩生活”的孩子媽媽,體制內終此一生。據此來看,得到確實就是個危險的內容產品;再批判一下,在很長一個階段,一味的爽歪歪的“刷新知”過后甚至會“得到”更多“知識膨脹”和“知識焦慮”:先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比別人知道的多,周圍的人、工作、事情都太卑微,他們只關注短期利益,和之前的自己一樣無知、淺薄。自己和他們格格不入,感慨自己在這個人人都差的環境中工作真的是太壓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后來沉下心來去學習去深入思考又覺得自己缺乏的知識很多,周圍的人雖然有種種缺點,但很多方面也未必比我差(看到別人的好),有很多我之前沒看到的優點,閱讀越多感慨自己這么多年錯過的太多了,極度的焦慮恐懼(知道自己不知道)。進一步學習后反思與其焦慮不如一點點的行動進步起來,檢討自己有點刷認知過度,不應該只沉迷于淺嘗輒止的收獲感和談資,要有側重的針對自己的現狀去學習、實踐、反饋、改進。只有突破了眼前自己的瓶頸,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才會看到更好的自己,在專欄的鼓勵下又有了一點點信心,最后無意識的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狀態,將能力已經鍛煉成直覺,就完成了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我在這個認知升級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原本錯誤的世界觀,從知識無用、與我無關;到刷新認知、關注新知;到更正價值觀、思考人生的意義;再到開始踐行,得到實質的改變。這些專欄對我產生了積極的巨大的影響,之前的渾渾噩噩不知不覺消失了,通過記錄和寫作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也是充滿了樂趣和各種可能。通過古典老師的學習進行我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學習投資理財和最基本的世界觀概念,做正確的選擇,通過劉潤五分鐘商學院進修商業思維的錘煉,通過熊老師的“關系攻略”認識自己之前的種種幼稚又不自知的“職場小白”。。。。實話說,在這之前為了“上進“也曾痛花重金報過MBA、在職培訓、甚至在線課程,各種途徑去給自己的履歷“貼金邊”,但都一直覺得這些只是為進步在投資是一種自我安慰,得到的“證書”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的成長,不清楚方向和意義所在;而在今天,在得到上通過留言、及時反饋、刻意練習,竟然這么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實實在在指引人生道路的精彩內容,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選擇力的進步。
現在的我已經不只是一只單純的“羅粉”了,因為這個平臺上的好多大神占據了我每天的工作、學習、生活,我變得只有娛樂休息的時候才點開羅輯思維聽聽羅老板最近的新升級,但是我覺得羅老師已變身為精神領袖帶領和指引我們進步,為我精挑細選更多的驚喜。現在的我還在迭代這個看似痛苦,實則“飛躍”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從空想家已經看到實際實在的進步和變化了。受“得到”啟發,也在嘗試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利用業余時間做“得到”的親子版的內容衍生,在這個更好的時代,我自己特別珍惜在得到上獲得的寶貴財富。作為父母不斷為知識、生活、未來焦慮的第一因其實是下一代:希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希望我們最愛的孩子更好的價值觀,希望留給孩子的財富不是那些隨時貶值的存款和房子,而是自由選擇愛的能力;希望孩子們不再像當年的我們一樣,被“好好學習,長大找個好工作”去埋葬夢想和好奇,而有能力做出他人生中自己清晰的選擇,這些都是父母在日常可以潛移默化傳遞、家庭教育的養料。我在公眾號“好好說童話”里面將得到中每個訂閱專欄老師的課童話成了“經濟學童話”、“超級寶貝”、“童商學院”、“科技玩具”等,根據老師們講課的內容咀嚼童話后給孩子們溝通、討論,孩子們有些不理解,有些十分喜歡。現在4歲的二寶在吃飯的時候竟然和我說他吃第二個蛋糕的時候就沒有那么想吃了,這是“邊際效用遞減”(感謝薛老師讓我才知道經濟學還能用在生活中)。雖然我能力有限,文筆不夠好,思維不夠深入理解老師們的知識內容,在踐行各位大師們的知識晶體的過程中,我期待并努力早日去掉自己混混沌沌的豆腐腦,一起追隨著最愛的得到老師,和孩子一起成長。
總結,一路走來,自己從刷認知、到重實踐,帶著問題去讀專欄,從心虛自己枉讀了這么多年書,依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到相對明確的為了一個Z型的目標去努力工作、生活。確信自己是“活過來”的越來越幸福的狀態。在此和得到的用戶分享一個曾經“放棄自己”的“負基礎”媽媽再啟航和孩子們一起努力成長的故事。當然時間還是短,還需要持續修煉,我會認真記錄這個過程,向羅老師學習,和自己死磕到底。
附表—自己訂閱的專欄的使用手冊
因為不是最早期的用戶,在得到持續學習才116天,很多專欄需要往前補課,所以需要分類,按自己不同階段的需求去側重某一個專欄一段時間精讀、細讀,才能繼續跟著更新。希望能給更多的人分享,按自己的發展階段善用得到,真的會得到新生。這個使用分類和側重要和自己所處的階段、從事的工作有密切的關系,并且需要不斷變化,我參照了古典老師的“給知識分類”的建議。
針對自身現階段分類如下:
1.踐行、解決自己身邊問題的(職場、育兒、社會知識、創業儲備):超級個體、家庭教育寶典、今天、何帆大局觀、關系攻略、干貨日記、5分鐘商學院
2.刷認知(價值觀):財富自由之路、硅谷來信、博凡日知錄、精英日課、槽邊往事
3.人生格局(看世界):北大經濟學、商業史精讀、李翔內參、前哨、羅輯思維
總結:
在每個階段,定位自己的緊要缺乏的點,選擇一兩個專欄反復讀、留言、互動、踐行,再追到更新的內容提問,感言。
后來其實閱讀的很有針對性,比如自己目前比較關注教育和宏觀政策方向,就搜索相關關鍵字,很多專欄文章就自己蹦出來,甚至為了讀這篇文章就買了這個專欄,讀完覺得是值得的,之前沒有發現這么好的內容真是可惜
記得萬維綱老師在一期專欄里面提到了“天才和瘋子”的一線之隔,:兩者都是有極為發散思維,能洞察到凡人看不到的細節的人,那么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有判斷選擇的“智能”,如果發散太多,天天新點子,空有熱情和夢想,就會和原來的自己一樣,樣樣通樣樣松,亂花漸欲迷人眼,成為沒有注意力的瘋子;而建立核心的概念及關聯,樹立精準的成長價值觀會讓“天才”擁有理智,發現更有價值的東西,最終成就自己。
感謝得到,生日快樂,獻禮給你和未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