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話說:人生總是在間歇性躊躇滿志和持續性懶惰之間來回徘徊。
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真實寫照。說到底,就是焦慮所致。心比天闊,回頭看,還在角落。
每年一線城市,都會有很多次活動,倡導逃離北上廣,也很多人確實慢慢離開了北上廣。留下的人,牢騷滿腹,有太多焦慮;離開的人呢?難道他們都不焦慮了嗎?
最近總有朋友抱怨,上海物價和房價太貴,看不到希望,自己工資存款增長太慢,慢慢感到絕望。
所以,現在也漸漸的演化出一種“喪文化”:“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絕望”,“年輕時吃點苦沒什么,反正老了會吃更多”,“你以為有錢人都很幸福嗎?實際上是的?!?/p>
其實,更多是一種戲謔和自嘲。
讓你焦慮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真正讓你持續性焦慮的因素,無外乎這么幾個:
1
現在的焦慮,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
有些事情,出發就決定了結局。從你選擇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的結局。所以,等到五年十年后醒悟的時候,發現路的前頭,并不是自己所愿,焦慮是必然,但已經來不及了。
就像對婚姻經典的一評論: 你婚后所有流的眼淚,都是你婚前腦子里進的水。
那該就此放棄,聽天由命嗎?
種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之前,一個就是現在。既然十年前,沒有那個覺悟,那么,現在就是改變最好的時候。
最怕的是,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卻還奢望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天冷了,就該穿衣,傷痛了,就該放手。知道錯過了,就盡力修正。
2
眼下的焦慮,只是對當下處境的無能為力
焦慮,只是對現狀不滿和無力的一種情緒表現,幾乎不會對現狀產生任何有利的影響。不是你焦慮了,事情就會變得更好,而往往恰恰相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焦慮,也不以意志而轉移。
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識不足則多慮。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學識不足,智慧不夠,不能夠穿越眼前暫時的困境,看到事物未來時候的樣子,才會困于當下,掙扎痛苦,不得解脫。
人們對于沒法預計的痛苦,忍耐力更差。而對于有明確期限的困苦,反而更加坦然面對。這也是死刑犯知道自己大限日期,反而心理踏實了,吃的也好,睡得也香了。
當你有足夠智識,想的足夠深,看的足夠遠。自然能夠分辨哪些是大浪中的小浪花,哪些是生活中的小插曲。自然對焦慮的忍受度也就更高。
3
杞人憂天,為沒發生的事兒過度擔憂
有些人,習慣性焦慮或者性格使然,傷春悲秋,看到花落而心生悲傷,同時,為還沒發生的事兒,持續焦慮擔憂,寢食難安。其實,更多都是杞人憂天。
即使北京、上海的房價物價再高再貴,只要這個城市在正常發展,他都會獎勵為這個城市做貢獻的前25%的人。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看著這望塵莫及的房價物價一聲長嘆,持續焦慮。而是想辦法讓自己快速成長,躋身對這個城市貢獻的前25%的行列。
4
歸根到底,那些令你焦慮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和答案。
坦然接受當下焦慮的自己,接受焦慮的現狀。從現在去改變,去修正。
截斷眾流,才避免三年以后的繼續焦慮。
修煉自己,增長智識,增加對世事的洞察,練就穿越事物表面,直達本質的本領,看到未來事物發現的軌跡和方向。在當下這個點,做好準備。
持續折騰,提高自己,讓自己快速進入所處城市貢獻者的前四分之一,變成一個城市的受獎賞者。
最后,忙治百病。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忙著提高自己,修煉自己,根本都沒時間抱怨和焦慮。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抱怨和持續焦慮,那可能是自己太閑了。
行動,是治療焦慮最好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