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還沒有想清楚會花幾個章節來寫心理學史,因為其實這個過程還是很復雜的,但是我是趣談,也不會一味的追求真實性,讓大家感興趣,能記住幾個人名,對我來說,就是有意義的。
艾賓浩斯說這句話的原因,可能自打有人類以來,人類就在一直做著刻在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的那件事——認識自己。人類借由對自我的認知,開啟了與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新時代。我們觀察、理解、最終控制我們的思維、情感及行為,使得我們如此與眾不同。而一直到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之后,心理學才從悠久的哲學中分化出來,成了一門單獨的學科。所以廣大的心理學愛好者們,最好了解一些與心理學有關的哲學思想,而后再學習現代科學觀的心理學,可能對我們的學習更有意義。這是我“有趣的心理學史”系列寫作的初衷。
在人類的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早形成的概念,是認為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是從神靈那里獲得的,所以人們會敬拜神靈祈求獲得更好的精神及物質上的回饋。
當然,現在也有人很多人繼續這樣認為。有部很著名的書,叫做《與神對話》,厚厚的好幾本,記錄了作者沃施與他的神之間的對話。我不知道他這樣寫書是因為真實的感受還是文學需要。但我在看的時候,心里一直有個聲音說,別扯了,這不可能!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并不深遠,但好像對很多人看了之后,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到了公元前5、6世紀,在希臘突然出現了一大批哲學家。他們為接下來的兩千多年的哲學或心理學的研究者們提供了很多值得探討的哲學體系和觀點。其中有一些現在已經被證明是錯的,但有一些卻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研究成果??紤]到當時這些哲學家,思辯家們是在沒有任何案例研究或實驗的基礎上,只是通過個人經驗加上思考和辯論,就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這些智慧的有效性的一個證明就是,自亞里士多德死后,直到17世紀的兩千多年中,在對人的探索方面,都沒有明顯的進步,而西方的許多學科發展都是建立在這些哲學假設的基礎上的。下面文字有些復雜,如果想快速了解,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張圖。
上圖中綠色的部分,主要和宗教學有關,藍色的部分可以說是心理學的基礎,下面我就主要講講藍色的部分。
在這些杰出的哲學家中,最早的探索者被認為是泰勒斯(約公元前624-公元前546),他提出了一個與神靈論很不一樣的概念——靈魂,他認為人類肉體內的靈魂,才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源泉。
當然,至今也仍舊有人在探討,是否存在靈魂的問題。我因為有原生家庭的宗教信仰和科學觀的雙重視角,不太好講我自己的觀點。我傾向于認為如果存在靈魂,那它應該是在我們生物性的肉體泯滅之后,我們所擁有的能量被轉化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存在,至于這種形式到底是什么,我覺得可能已經超出了人類目前的理解能力范圍。當然了,我作為一個理解五維空間都有點難度的平凡人,也可能拉低了人類認知的整體水平……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最大的貢獻是將醫學與宗教和神靈說中解放出來。認為所有的疾病都不是神靈的作用,而是自然的結果。這是非常明顯的科學觀。最早的性格分類說“粘液質、多血質、膽汁質和抑郁質”就是來自他的學說,至今仍有人使用。希波克拉底還有一個重要的假設是——生物性的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這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已被證實。這真的不得不說是偉大的假設。
阿爾克邁翁(生卒不詳,大約于希波克拉底同時代)被知名于編寫了第一部解剖學教科書。他為心理學做出的主要貢獻是他認為,如果存在靈魂,那它不存在與心臟或其他身體部位,而是位于大腦。他同時對于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人的意識不來自于神靈,那么它是如何產生的——有了一個假設性的解釋。他認為感覺器官把知覺送往大腦,然后在那里思考并轉化成觀念。當然,當時他考慮過,這種知覺是如何傳遞的這個問題,他猜想是通過空氣通道,而事實證明這個觀點與事實是有偏差的。但強調知覺是知識是觀點的基礎,卻為今后人類研究如何獲得學習成長提供了一個正確的研究方向。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位長相丑陋但品性高尚的智者,培養了兩位著名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還提出了一個與阿爾克麥翁關于學習截然不同的觀點,即我們可以通過推理和歸納,對我們未知的事物做出判斷,而不僅限于我們的感知。后來的柏拉圖、康德甚至現代的一些心理學家都受此觀點的影響所形成的批判性思維(演繹邏輯),是當今西方心理學甚至科學的的思維基礎。這與我們東方的哲學體系全然不同。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本名阿里斯托克勒,希臘語“plato”是寬闊的意思,指他具有很寬的臂膀。柏拉圖在哲學方面的貢獻前無古人,之后也只有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能與其相比肩。他關于心理學的觀點主要有兩個:首先他反對知覺是意識的基礎。他認為意識才是真實的,我們感受到的現實不過是“墻上的影子”,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投射罷了。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論點,與當今科學觀為主的唯物主義觀點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他認為靈魂具有二分性像“兩匹小馬,一匹活潑溫順,一匹頑劣暴躁”只有馭馬師真實的認識到二者的不同,才能努力使他們同心協力,共同前進奔向理智的目標。這與費羅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何其相似!
長相俊美的天才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雖然在柏拉圖的學院里學習了20年,但在離開學院之后,卻提出了很多與恩師背道而馳的觀點。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主要是因為亞里士多德在他60年的生命中,寫下了170多部書籍。不僅僅是哲學領域,還包括邏輯學、天文學、物理學、倫理學、宗教、美學、生物學、修辭學、政治學,當然還有心理學領域。當然,他的許多觀點和主張在今天看起來是錯誤的,但是有些觀點至今仍然非常有價值。比如關于靈魂的觀點,柏拉圖認為靈魂是被屈禁在體內的,它的目標是離開物質對它的限制,而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無法脫離人體而單獨存在”。第二,亞里士多德推崇“形而上學”即認為我們很難對一件事有明確的定義,所有的事物都隨著時間和對象的不同在不斷發生變化。“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既在字面意義上相近,在實際意義上也很符合,屬于經典的翻譯。由于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刻意打壓,以及科學觀對我們的影響,使得我們似乎不太認同這個哲學分類,而實際上,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和傳統的東方思維是非常接近的。這種哲學理念,近些年在西方也有抬頭的趨勢。所以我之后也應該會單獨拿一篇來寫東方的哲學體系。
這些希臘先哲對于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做了很多自己的詮釋,可以說,所有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有探索的意義。亞里士多德后2000多年,心理學似乎進入了漫長的冬眠期。宗教逐漸成為了主要社會意識形態。下一章,我會談談從宗教的領域看心理學這個部分,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