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諾
第一次知道《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讀大學,當時專業課老師經常會定期給我們統計當當網本月圖書銷售榜,《窗邊的小豆豆》連續好幾個月都榜上有名,那時候我就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
我好幾次在課堂上想象過這本書的內容,是兒童繪本么?是小說么?還是童話書呢?怎么可以賣的這么火呢?
直到前幾天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一個寶媽曬圖,是學校致家長的一封信,上面羅列了家長需要看的幾本書中,就有這本《窗邊的小豆豆》。
按捺多年的好奇心又立刻被撩起來了,打開亞馬遜,速速得下了單。
我終于知道這是一本很厲害的育兒書,堪稱育兒經典之作,這是日本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一本書,33種文字全球發行,讀者數千萬。無數人從中獲益,作者黑柳徹子也因這本書而聞名遐邇,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育兒界的領軍人物。
五六年后再次相逢。整本書都是粉色系,純真的顏色,童年的顏色,女孩的顏色。據說不少男性因為這本書的裝幀過于女性化而果斷放棄閱讀,卻在女性讀者的推薦下,才被這本書深深折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書到手后,老公先我一步讀完,我親眼見他在閱讀中眼眶濕潤的模樣,他說字里行間都是滿滿的感動,很多故事,很多思考,都值得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去發現和琢磨。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一年級小學生因為在學校的種種古怪行為讓老師難以接受,被班主任老師勸退了。媽媽帶她來到一個叫巴學園的新學校,在這里結識了新的校長先生,新的老師同學們,她才體會到了上學的快樂,在校長先生的呵護下,最終從一個古怪的壞學生,變成了大家都接受的孩子,而在巴學園所經歷的一切,也為她后來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書中的關鍵人物是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先生。他深深的愛著每一個孩子,為了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煞費苦心。所以來到巴學園的每一個孩子,不管性格是否乖巧,身體有無缺陷都能得到平等的關愛。
巴學園的校園環境與眾不同,教室是由幾輛廢舊的電車組成的,巴學園的孩子在很多人眼里都是異類,正如本書末尾解釋的,書名中的窗邊實則取自當時流行的窗邊族,是被排斥,不處于主體地位的意思,他們都因與眾不同被孤立過。
最不同的是巴學園的教育理念,校長小林先生深受歐洲教育觀念的影響,憑借自己對教育事業的濃烈熱情,終于讓這群別人眼中的劣等生享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的滋味,所以巴學園走出去的孩子都沒有因別人眼中的缺陷而自卑過,他們在后來的生活中一直擁有自信的力量,也收獲最終的成就和幸福。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謊言是,你不行。
很多人不是不行,是缺少發現自己行的眼睛。而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眼睛,老師的眼睛,被肯定,被看見。
在電影《墊底辣妹》中,女主沙耶加也是一位不被看好的姑娘,她整天跟好友廝混,高三時候還只有小學四年級的知識水平,直到媽媽帶她到補習班,遇見了坪田老師,幫她重新樹立起自信,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沙耶加最終如愿以償,考入了慶應大學,全亞洲排名23的學校。
坪田老師堅信沒有不行的學生,只有不行的老師。
他告訴沙耶加,把考入慶應大學的愿望寫成文字,每天掛在嘴邊,愿望就慢慢向你走進了。他說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才會成為自信。
而在我們以往的學習經歷中,那些所謂的墊底同學,多半都是被老師家長拋棄的孩子。學習不好的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選擇自己拋棄自己。
可能他們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不是資質,不是智力,而是一個能夠理解和包容,真正有愛的老師吧。
從不行到行,只需要一個推力。
小豆豆第一次來巴學園,校長聽他說了四個小時的話,從出生到現在第一次有人愿意聽她講這么長時間的話,沒有不耐煩,沒有走神,自始至終全神貫注。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學校,這個校長。相比于在之前學校的被排斥和另眼相看,這里讓她感到安心,感到溫暖。
孩子從來是靠體驗成長起來的,他們是種子,有自己的生命力和成長規律,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愛和理解去激發活力,滋養心智。
孩子不是白紙,后來人畫給他們的藍圖未必是自己喜歡的。當孩子選擇對抗的時候,就容易成為異類了。
小林校長先生采取的是順應天性的教育觀念,去愛孩子,包容孩子,不拋棄任何一個孩子。
他對幼兒園的老師說,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要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
這樣的教育理念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挑戰。在大家都講規矩,拼命去尋求一致性的教育環境下,巴學園的獨特里,浸入了校長的寬容,心血和智慧。
孩子的要求的午餐不是普普通通的肉和菜,孩子們品嘗到的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教孩子們獨特的韻律操,讓孩子不僅用耳朵聽音樂,要用心去欣賞去領會。? ? ? 他讓孩子們在游泳池中脫光衣服,不穿泳裝,讓身體有缺陷的孩子知道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 ? ? ? ? ? ? ? ? ? ? ? ? ? ? ? ? ? ? ? ? 他設計特別的運動會,跑道設在臺階上,一次邁一個,讓個矮腿短的孩子占優勢,把自卑的孩子推上冠軍的領獎臺。
所以從巴學園走出來的孩子,無論自己是古怪的,玩劣的,有缺陷的,并沒有因為格格不入而影響心情,影響心理。若干年后,他們學業有成,工作出色,家庭幸福,自始至終都是自信滿滿的。
相比于傳授知識,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解放天性,通過積極的方式把孩子本該擁有的潛力激發出來。那些成長路上被尊重,被鼓勵的體驗,那些得到的愛和自由,都是推動孩子向上向前的營養。
盧梭《愛彌兒》中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在內心深處,需要從內向外,滋養心靈,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外在的標簽,只看性格乖不乖,分數高不高。
外在的成績往往依賴于內心的豐盈,孩子的人格完善程度,影響他的發展高度。
小林老師教他們韻律操,帶給他們美的享受和體驗的快樂。帶他們露營,野炊,挑戰大冒險,體驗害怕,體驗告別。
他認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欣賞不了音樂,有心靈卻理解不了什么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巴學園的孩子們就在這樣一位可親可愛的校長先生手里快樂的學習和成長,直到最后學校因為戰爭而毀滅,巴學園的精神卻永遠深藏在每個孩子的人格和信念中,不曾消散。
小豆豆一直記得校長先生對他說過,你可真是個好孩子。若干年后,甚至不相信自己在第一個學校里是個那么古怪不受歡迎的小孩。
而永遠長不高的高橋君順利從明治大學畢業在崗位上擔任協調工作。他說身體上的缺陷確實沒給他造成自卑心理。當大家在游泳池里一件一件脫掉衣服時,仿佛之前的害羞也跟著一層一層剝落了,即使裸著身體也不感覺難為情了。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表明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于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天才一樣去珍惜,呵護和期待他們。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期待效應。以前有個人叫羅森塔爾,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有一次他到一個學校,隨便挑了十幾個孩子,硬說他們是天才。結果八個月后,家長和老師們真的發現這些孩子進步明顯,慢慢變成了天才。
作為教育者要相信贊美和信任的力量,而這些力量背后隱藏著的恰恰是他們的耐心,愛和寬容。
沒有任何成長是一帆風順的,只希望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多一份耐心,多一些思考,多一點信任,多一種謙卑,能夠看見問題背后的內在原因,給予孩子正面引導,不放棄,不打擊。
畢竟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要去摧毀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