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句話:這世間誰不是帶病生存。原生家庭的隱痛,成長中的遺留的傷害,無辜遭遇的詆毀或背叛------命運變著花樣向每個人發送傷痛,它讓我們郁悶憤恨,黯然自傷,不覺間心底已是霧霾一片。而真正能傷害我們的恰恰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因為其他人你根本不在乎,愛咋咋地!而我們最親近的人時常打著愛的旗號把我們一傷到底!
《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列舉大量的典型案,深入剖析,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句句戳中痛點,成人后的性格特征,思考方式,人際關系等都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作者以從業十余年的心理咨詢師的經驗,對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性格完善提出很多指導性建議!
夫妻關系: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家里主要處理的是感受,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偏愛批評,評價是阻斷交流的最常見原因。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對方是怎么感受的,想控制對方,對親密關系來說,是最糟糕的。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射,絕非世界本身,而是你自身!(《遇見未知的自己》里,印象深刻的是ABC理論,真正傷害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圍繞事件編造出來的故事。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倒苦水,其實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并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并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假如那個人連珠炮似的給我們提出一系列建議,那么不管那些建議多好,我們都會覺得孤獨,甚至還有受傷害的感覺,于是不想再繼續這個話題!
不要把權利工作帶回家,在家里奉行珍惜原則,在工作中奉行權力原則。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如果親子關系凌駕在夫妻關系之上,會產生常見的兩個問題,糟糕的婆媳關系,嚴重的戀子情結!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父母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板。
親子關系: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懂得放手,接受并樂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被剝奪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親子關系的觀點和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一致)
存在等于被感知,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生而為人,對不起,從來沒有被愛看見,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錯誤。
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并讓個體產生諸如“沒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等想法。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存在感弱的孩子,不利于形成真實的自我,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
太聽話的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叛逆的孩子一般會有比較旺盛的生命力。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原因是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孩子乖張的行為常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要恢復安全感,就必須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被動攻擊最典型的例子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能長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殺死孩子的生命!
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一個人如果在童年只獲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長大后就很難再重新建立一個安全島!
性格,用心理學專業說法,即人格,即一個人內在的客體關系,即一個人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父母的關系!你的客體關系模式可以改變,改變的方法是認識你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里說到,情緒是一種能量,比如恐懼,焦慮,自卑,害怕等,這種能量會來也會走,但前提是你必須承認它的存在,你只有承認它,接納它,它才會走。只有找到膿包,醫生才能做手術。)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
承認自己童年的不幸,接受這個事實,最后和這個悲劇說一聲再見!
父母分三種,第一種父母,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種父母,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父母,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
18歲的年齡,38歲的智慧,一定會有綻放的青春!
陳文茜說“記得人生有兩條路,一條用來惜福,一條用來遺憾。如果你總是風聲鶴唳地看過去,生活只好讓你四面楚歌。”當我們享受了生活的美,也要接受她給的罪,就像郁郁蔥蔥的田野接受一場霜凍的降臨,像廣闊沉默的天空接受洇漫上來的積雨云,像樹木、花草、昆蟲、飛鳥等一切一切生靈萬物那樣接受四季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