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一方山水,生活的煩瑣進不去,溪水的清涼流不出。誰不是人生的匆匆過客?哪怕一霎煙雨般的駐足,也要聞鳥語、嗅花香、品芳茗、研素墨。仲夏夜風起,詩酒入夢時;心有無人境,步步桃源生。
第26天:朱敦儒《好事近》
2019年7月15日 周一
這個“清都山水郎”本宮實在是喜歡得不要不要的!
“搖首”二字滿是對“紅塵”的不屑,誰稀罕披金戴銀,老子不伺候了!“不受世間拘束,任東西南北”;從此睡到自然醒,管它醒來什么時節。張志和做漁父,柳宗元當漁翁,俺也要披上綠蓑青笠,將獨釣寒雪當作本玩家的日常。比起官場風波惡,這江上風浪算什么?等晚來風定,新月當空,水平如鏡,釣絲悠閑,但見縹緲孤鴻影,明滅于水天相接處。
好一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的煙波幽徒!可不是嗎?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
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
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第27天:宋之問《陸渾山莊》
2019年7月16日 周二
席慕容說:“世界再大,大不過一顆心;走得再遠,遠不過一場夢。人性最大的弱點,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一切都想盡善盡美。前者只是讓一部分人痛苦,后者幾乎讓所有的人痛苦。人世間的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于追求虛無縹緲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忽視平淡的生活。”
此處并不想對宋之問進行“你是什么垃圾”之類的靈魂拷問,無論如何這首詩還是可圈可點之作,想必詩人寫下它的時候對山水也是抱持著一片真愛。看著山花便到了溪流的源頭,采著藥草就入了幽林的深處。路遇的農夫熱情詢問著姓名,連鷓鴣鳥也咕咕咕地向來人殷勤地自我介紹,這番美景,豈是宦場里所能覓得?想要擁有獨善吾身之樂,又恐怕愧對所謂的事業抱負。只此一生,究竟是要往花間住?還是寧可被塵緣誤?
我之所以欣賞陶淵明,無非因為他簡簡單單做到了四個字:知行合一。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向往“物外情”卻難以擁抱“物外情”,其糾苦的根源也無非只有一個:想的和做的不一致。
第28天:賀知章《采蓮曲》
2019年7月17日 周三
這兩天補追《長安十二時辰》,昨日聽白發須眉的何監向弟子吟誦“二月春風似剪刀”,猜測他就是“四明狂客”賀知章吧?正好看到圣人賜允他辭官之請,騎上毛驢揮袖而去的鏡頭,而今日所抄或正是八十六歲告老還鄉于越州鏡湖邊所作。
因去過紹興蘭亭而知曉會稽山,“嵯(cuó)峨”二字寫出了山峰的參差巍峨之態,一個“郁”字又添了濃霧散去后的綠意;而鏡水湖平如鏡,沒有風浪卻自起波瀾,實在奇美!莫道春天已去、繁花已謝,只有此時的夏日能見到大片荷葉里穿梭忙乎的美麗身影,四角芰,兩角菱,也只有采蓮的姑娘們才能分辨得清吧?
景與人的交相輝映,年輕時的賀知章應是司空見慣的,但車水馬龍的長安城里哪有這般妙不可言的人文風物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五十年光陰荏苒,終于再次見到了家鄉無與倫比的美。
我們尋尋覓覓大半輩子,都是為了回到那一處精神的故鄉吧?如《綠野仙蹤》里那句經典的臺詞: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第29天:王勃《詠風》
2019年7月18日 周四
此刻,正坐在這樣的風里。
不擇貴賤高下的天地之氣,溥暢而至,清林壑,現山戶,驅煙云,卷霧靄,響松濤,靜山水,散濁熱,悅人心。正是這樣平平常常一陣風,來去無蹤,慰人所需,看是無形,勝似有情。
慨嘆自己“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以風喻德,以風況人,如他在《滕王閣序》中所表:“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愿我們都能成為那徐來的清風,不帶走一片云彩,但留下人間清涼。
第30天:張孝祥《西江月》
2019年7月19日 周五
好一個“明日風會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就算是行進的小船為風浪阻隔,且當波神挽留我欣賞斜陽下波紋鱗鱗的湖光秋色。多么浪漫主義的詞人啊,支撐這份情懷的更是無畏無懼的洞明與豁達!蘇軾嘆出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張孝祥也同樣“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夏衍在《野草》里這樣寫道:
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了斗爭來的草,才是堅韌的草,也只有這種草,才可為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著的盆花嗤笑。
常常被問看些什么書、上些什么課可以讓自己在跌宕莫測的人生里學會抱有如此樂觀向上的心態?對我來說,活到現在讀過的所有書籍和課程加起來都不及一株植物教會我的多,你看那隨插即活的紫薯葉啊,怎不令人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第31天:范成大《田舍》
2019年7月20日 周六
這是秋收前的農忙,是打谷場上的歡歌,是稻花香里的笑語,淺淺五律,無需釋譯,深深福祉,盡在筆端。我只想也在金黃的落葉上躺一躺,體會體會小兒的“無賴”。
并不是給你一片田園,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丘一壑的“樂哉”。就像今天早安貼所寫——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晚年的石湖居士正是達到了“定中久已安心竟,飽外何須食肉飛”的境地!
何苦到最后,何須到晚年,生年不過百,最美是眼前。雖無田舍,我有陽臺。辣椒吐蕊,南瓜爬藤,更有紫薯葉綠得可以洗目,再吃上兩塊自己烤制的巧克力蛋糕,你說日子美不美?你說心里甜不甜?
第32天:魏夫人《菩薩蠻》
2019年7月21日 周日
魏玩,字玉如(汝),詩論家魏泰之姊,北宋宰相曾布之妻,朱熹曾評論曰:“本朝婦女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雖貴為魯國夫人,我從這首詞里讀出的是一個皎皎當窗牖、空床難獨守的盈盈樓上女,更似是《國風·卷耳》里“嗟我懷人,寘彼周行“的延續。每日早晚都去綠柳掩映、鴛鴦戲起的溪頭徘徊張望,但見臨水人家只有兩三戶,卻有一枝紅杏探出墻來。這富有創意的寫法可比葉紹翁的《游園不值》要早了一個世紀。
“離人”應是指其夫曾布吧,據傳他游宦長達三年未歸,才有了“三見柳綿飛”的哀怨。蘇軾云:“寸恨誰云短,綿綿豈易裁。”對于聚散匆匆的一對鴛鴦,恐怕此恨年年有。而一闕春詞里,卻少見傷心字,只賦予淡煙疏柳。
第33天:王維《歸嵩山作》
2019年7月22日 周一
昨日下午參加楊浦區圖書館和復旦大學家譜學社合辦的手作課,閉關一個時辰,心無旁騖,純手工“生產”兩本自己的線裝宣紙小書,愛不釋手。固定洞眼的穿針是用紙制,黏貼封頁的漿糊是用米做,古人的活兒不僅環保,更兼靜心與匠心的投入。這樣的心何以得?先要讓行進的車馬慢下來,讓奔波的身心去閑閑。
陶淵明辭官歸隱時寫下的《歸去來兮辭》里說“鳥倦飛而知還”,《歸園田居》里也說“羈鳥戀舊林”。無關古今,人們總喜歡自比鳥兒,年少時總想插翅遠飛。當歷經人世間的來來往往,明白了“衰榮無定在”的常理后,便逐日厭倦“徘徊無定止”的日子。終于有一天,忽然悟道,還是自家門前的流水最有意,暮禽也就相與還。
為什么喜歡自比鳥兒?因為它自由。何謂自由?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恰是想休憩就有窩休憩、想寧靜就有處寧靜。
經常看到身邊的都市人一會兒去哪里修行了,一會兒又去哪里辟谷了,似乎不逃離自己熟悉的領地、不斷舍供給營養的美食就難以得到片刻安寧。然而再長的假期一旦臨近結束,心靈若困縛于名利塵囂,則難免垂頭喪氣!諷刺的是,主辦方正得意地清點這些人為暫時的寧靜而交納的不菲學費。
若能早點了悟“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閉關不用擇地點、做攻略,修行又何須和腸胃過不去,息駕歸閑居更毋需車馬勞頓、長途跋涉,要的只是一個走向自己內心的決定。
第34天:秦觀《還自廣陵》
2019年7月23日 周二
秦少游的作品,最愛那首《點絳唇·桃源》:“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他的詞婉麗,詩清奇,自成一格。春日看花,他寫“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仲夏納涼,他寫“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水鄉秋夜,他寫“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會發現一個共性,總能忽然間聽聞一些聲響。
這首七律也不例外,寫冬日暮歸途中看見江邊成群嬉戲的水鳥,走過路過多少行人它們都泰然自若、熟視無睹;剎那間冰面一陣裂響,齊刷刷撲騰翅膀劃破天際、融入落暉。好一篇配了畫的詩,又或是配了樂的畫,情趣兼具,聲韻諧美。
人類能做到這樣不為外界驚擾,靜時相依、動時齊飛嗎?恐怕最親密的人兒之間都難有花鳥蟲魚的默契。我們哪里需要什么教科書來學習人際互動,自然界里的物物相親才是最好的榜樣,寶蓋頭的它們皆是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尤物!
第35天: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2019年7月24日 周三
今天所抄這首是與錢起并稱“錢郎”的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全詩旨在一“望”字,卻先以聲奪人。
小舟還行在溪上就已經有山頂佛寺的鐘聲遠遠飄來,一定是雨后的空氣特別澄凈才毫無阻隔吧?忍不住泊舟登岸、循聲而往,山中小徑曲曲幽幽引領著舟中人穿過密密的松林,忽然眼前一亮,霽色初開,濕云未斂,青山如洗,群巒凸起,是誰的妙筆畫出這參差錯落、蒼潤欲滴的四五座山峰?
彼時“望”山寺的作者定是心曠神怡,感慨著大自然的巧斧神工,以云為毫、沾雨作墨,在寫詩人筆下景似新染,在讀詩人眼里詩如丹青。
第36天:孟郊《游終南山》
2019年7月25日 周四
孟郊是個大孝子,誰不知道他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孟郊是個身經苦難困頓的“詩囚”,屢考屢敗后依然在四十六歲的“高齡”奉母命赴京應試,終于從“再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變成了“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是優秀的,更是孤獨的,以至于一首“游”字開頭的詩難以讀出一個游人的輕松,卻滿是險詞硬句。
當別處已經灑滿陽光的時候,終南山的深谷里還是一片幽黑。勁風之下,萬頃松濤斜向一邊,枝葉嘩嘩作響,山壑之清猶如人心之正。一股浩然之氣蓬勃而出,可以塞滿天地、托升日月。寫山而非寫山,言外之意在收尾的十個字已然點透。
古人讀書為求功名,功名不第則抱負無門,這是孟母逼兒讀書的原因。那今人讀書呢?但愿時代的車輪行進了千年之后,老父親老母親們莫要錯將給孩子報班當作學習,太早逼迫孩子“近浮名”,就莫怪有朝一日子女“悔讀書”!
第37天: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2019年7月26日 周五
一看“陸鴻漸”,想起“方鴻漸”,但題目中的這個名字可是被后人譽為茶圣茶仙的陸羽,一個終生未仕、鄙夷權貴、不慕財富、只愛自然的人,據說他的名著《茶經》就是在皎然的資助下完成的。而皎然是唐代著名詩僧,謝靈運的十世孫,他倆之所以對脾氣,因都有著“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的心靈。
好友陸羽剛搬了家,大概位于城鄉結合部吧?沿著野外小徑走到桑麻從中便可見了。頷聯所描寫的景物清楚表明前去造訪的季節是初秋,然而走到跟前不僅敲門無人應答,連個狗叫聲都未聽見。不免有些悵然,剛欲轉身離去想想不甘心,就走去西頭問鄰居,得到的答復是:一早就到山里去了,每天都要到落日西斜的時候才回來呢!
以前沒有便捷的通訊工具,古人常有尋訪朋友撲個空的情況,但并不影響他們作詩的意趣。最有名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和這首詩的情境頗為相似:“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現代人里頭有個十分有趣的美國人,他從2012年起尋訪三十六位中國詩人的故址,出了一本《尋人不遇》,前些年讀過,其中第二十五天找的就是皎然禪師。拜訪千年前的人,肯定是“不遇”的,但還是執意要去,并一一記錄,也肯定是“遇到”一些什么的。這個人叫比爾·波特。
我很喜歡慶山為他的成名作《空谷幽蘭》所作的序,最后一段這么寫道:
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置身滾滾紅塵浪滔天,每天面對無數欲望顛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和良知,潔凈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簡單的蘭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凈天地。 這也應是此書最為普及的意義。
我想,這也應是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每日讀詩詞、抄詩詞、品詩詞的意義吧!
第38天:楊萬里《初秋行圃》
2019年7月27日 周六
寫蟬,一定能想起唐詩鑒賞辭典的開篇,虞世南的“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然而在楊萬里筆下,確是童趣盎然。
你說夕陽無情吧她卻有情,催促著千樹萬樹上頭的夏蟬齊鳴;
你說聽聲音就近在咫尺吧,找到它邊上它又忽然集體不叫了!
此刻是在早晨,抄寫這首七絕時居然是一模一樣的感受,蟬聲在我耳畔時響時斷,好像在調皮地提醒人們:難熬的夏天快過去啦,涼爽的秋天就要來到!
第39天:王建《雨過山村》
2019年7月28日 周日
題名中的“雨”字和“村”字嵌在了頭兩句中,被天落水洗刷過的山村顯得更加幽靜,何況只有稀稀落落一兩家住戶?從來景好因人少。姑姑嫂嫂們相攜相喚著一起出門忙蠶事去,哪里顧得上看滿庭芬芳的梔子花呢?
忙和閑是兩種相對的概念,就像雨和晴總會在人的內心交替出現。只有忙碌的人才會忘記時間,也更懂得閑的可貴。也只有經歷過風雨的心靈才能感受到彩虹的美麗。
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天氣都會孕育景致,人生里的任何一種情緒都要學會接納。
第40天:張旭《桃花溪》
2019年7月29日 周一
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被后世贊為初唐“三絕”;張旭和懷素還被后人并稱“癲張醉素”,可見張旭的性情猶如他的書法一般不拘一格、狂傲無羈。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迷你版,除了秦觀的《點絳唇》,便就是張旭這篇《桃花溪》了。
高橋隔云,仙境如霧。巖石嶙峋,且問漁船:
桃花無盡,流水相渡。清溪洞口,源頭何處?
寫下這首七絕時,唐朝已由盛轉衰,作者或是托景抒懷,嘆惋人間勝境不在、理想難尋,唯有YY了吧?
就算在太平盛世,衣食無憂的人們依然煩惱不盡,依然在尋覓一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藏身之“洞”。所以我還是篤信:桃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仙?
第41天:尤袤《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
2019年7月30日 周二
在復旦古籍傳習所修學了兩日版畫制作,今日結業即見寫畫的是,也是因緣際會。
《瀟湘圖》是大米之子米友仁的傳世之作,現藏上海博物館。畫約丈余,云山滿卷,全用淡墨,隱顯之間,超妙絕塵,變態無盡。卷首有乾隆等人題簽,畫心左上部有款『元暉戲作』,全卷宋人題跋總計二十九跋。
而南宋藏書家尤袤有跋有詩,是在五十五歲提舉江東常平時在秋浦(今安徽池州)觀畫所作。前兩句為客觀描寫,后兩句為主觀感受,品畫漸細,潛心入微,次序不可顛倒。
遠處萬里江天,近處一村煙樹,這正是小米山水畫的特點,筆法之妙,仿佛在云山霧繞中見到了真的瀟湘水云,就差坐到一葉孤舟中去聽雨了。
山橫霧,水平沙,淡淡茫茫,足令觀者移情。墨戲幻化,更惹遐思萬千。若要披綠蓑、戴青笠,就得脫官服、棄烏紗,除去塵緣繁擾,自然就能日日泛舟、浮宅江上。只是此番逍遙“安?得”呢?
六言絕句本不多,想起另一首:“買田何須近郭,作屋卻要依山。青松共我始終,白鳥隨人往還。”
第42天:盧綸《宿澄上人院》
2019年7月31日 周三
澄上人是一個唐代僧人,作者夜宿在他家院子里,聊聊天筆下就自帶了禪意:
杳杳水聲入竹簾,皎皎明月似洗顏。
新香覆照陳年灰,半夜風動殿前幡。
本性糊涂聞道晚,學識雖淺相言歡。
一朝悟得身歸處,何愁前路不通巔?
不知何時起,現代人也開始流行打坐、冥想、抄經,而我堅信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坐禪或是一種修行方法,但凡事若執迷形式,反而可能找不到正確的路徑。
這首詩最后兩句就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清楚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要往哪里去,條條道路通羅馬。安心做事、本份做人,就是最踏實的修行。山中本無仙,心外更無佛!
第43天:顧況《登樓望水》
2019年8月1日 周四
顧況,一個不大熟的名字,在無限風光里書寫鄉情的,想必又是一個宦場失意人吧。
鳥啼花發,翠柳含煙,正是春光好!然而最易逝去的也是春,仿佛少年之于人生,匆匆,太匆匆!所以他在《行路難》中嘆:“今日覺君顏色好。君不見少年頭上如云發,少壯如云老如雪。”
第三句頗似作者另一首《登樓》:“高閣成長望,江流雁叫哀。”一望無際的江水令人懷想故鄉,什么時候可以有一條小船載我歸去呢?
寫的是幾句山水,唱的是一曲《悲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無橋。
我欲上山山路險,我欲汲井井泉遙。
越人翠被今何夕,獨立沙邊江草碧。
紫燕西飛欲寄書,白云何處逢來客。
第44天:戴叔倫《蘭溪棹歌》
2019年8月2日 周五
棹(zhào)歌:船家搖櫓時唱的歌。總覺得能邊干活邊哼歌的定是一個開心人、一番快樂景!而妙就妙在這整首詩并沒有出現半句寫人物寫心情的字詞,卻為何可以讀出人景交融之樂呢?
眉月新柳,山色如鏡。桃花似雨,鯉魚上灘。
戴叔倫自己曾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簡筆淡墨,無心最有心,寡味味至濃。就像半夜里的水漲魚躍是三天的春雨孕育出來的,一支生花的筆除了滿腹詩書的積累,也一定源于一雙善于觀察的眼和一顆敏感的心。
當下此刻,雖無月上柳梢,卻有藍天耀目;雖無桃花落雨,卻有辣椒結子。內在的生命是美麗的,看出去的世界自然是美麗的。
第45天:張耒《初見嵩山》
2019年8月3日 周六
易安詞里少不得“瘦”字,愛玲筆下女主也大多瘦高,中國的文人雅士更以頎長削瘦為高潔形象的代表,我也不免這個俗,總認定膀大腰圓的貌相很難和謙謙君子修己自律的德行匹配。
故而這首七絕我最愛末句——“樹峰清瘦出云來”,正是這點睛之筆才知作者是在寫山,而且是五岳之一的嵩山,也或者,不止是在寫山。
山水詩大都以景起筆,這首恰是以情開篇:多少年勞形于鞍馬、受困于塵埃,幸虧還有青山,讓我賴以舒展身心、豁然開懷,不僅撩撥起讀者想要一睹青山真面目的興味來。日色漸晚,北風送走了蔽天的云雨,終于露出幾座清朗俊瘦的山峰來。
似是千喚始出,卻又戛然而止,詩盡而意未盡,有一種清清朗朗的精神面目長留在了讀詩人的心里。我們或不能永久抵抗地心引力,但年齡越上去,越有責任保持自己的“精神長相”,讓靈魂豐滿,令骨骼輕奇,身形不占地盤,心胸可容天下。
第46天:汪藻《點絳唇》
2019年8月4日 周日
昨天的上海東邊日出西邊雨,一日之內,晴雨相間,很是奇特。早上起來抄詩,蟬聲陣陣,秋未至,我卻提前體會著“過雨涼生袂”的愜意。
又是汪藻,又是點絳唇,怎能不念及他的《新月娟娟》: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斗。
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
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濃于酒。
看來作者喜歡用“橫”字,只是那回冬夜,這回清秋:
柳高蟬鳴,采菱歌秋;晚霞如髻,湖翠山秀。
簾卷西樓,涼生雨后;獨自倚欄,懷人思秋。
此時,并無畫樓十二;所幸,心上有人同倚。
第47天:朱彝尊《出居庸關》
2019年8月5日 周一
他與納蘭交好,他與王士禎并稱“南朱北王”,他是浙西詞派創始人,他是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的金石藏書大家,他是明代大學士朱國祚的曾孫——朱彝尊。
詩承唐宋,詞效姜夔,從描寫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的這首七絕里可以窺見其雅健的筆力。
居庸關上,杜鵑鳴啼;驅馬飲泉,落日正低。雪雨霏霏,萬巒千嶂;榆林古塞,近在峰西。
那時的詩人身在蒼茫北國,高嶺獨佇,望暮靄余暉、灰云蒙黎,心里卻不自覺地飄起一縷如江南煙雨般的鄉戀吧?寫不了相思,只因相思了無益,唯有聽著杜鵑蘸墨、隔著數峰舉筆,借近景,消遠愁。
第48天:李煜《長相思》
2019年8月6日 周二
思念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滋味?況且還要加上一個“長”字。記得哪首歌里唱:“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長很長時間,一顆一顆流成熱淚”,不難理解它緣何在后主這首小令里赤誠如天高水寒時的楓葉。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近在咫尺的兩個人之間怕是很難生發這種感受的,總要隔山隔水,才會對楓對菊也起了翹盼故人歸的心。山,一重兩重;花,開了又殘。是空間的距離,也是時間的距離,才能將思念碾得細細綿綿剪不斷、理還亂。大雁又將南飛,遠道人還未還,紅箋小字難寄,空有風月一簾。
似怨又似非怨,到底還是相思。清末詩人俞陛云評李煜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最近在追的《長安十二時辰》片尾曲也是“長相思”,據說這個詞牌名出自樂府,再來讀讀古詩十九首體會一下這份“相思欲寄無從寄”的纏綿吧!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長相思,短相思,究竟怎樣解相思?古人也說了——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第49天:韓翃《宿石邑山中》
2019年8月7日 周三
又來一個“數峰西”,這次可是韓翃,那個我喜歡的動人愛情故事的男一號哦,當童鞋們在教室里學習“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寒食名句,我卻從小不知被誰教的一見水岸旁的柳樹就在心里偷偷誦念:“章臺柳,章臺柳”!
暮宿時,白云飄浮,高不到山頂一樣齊;霞光山色忽明忽暗,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曉行時,朗月高懸,忽然飛入濃密的林間躲藏起來;曙色漸開,銀河被群峰遮蔽。
好似蒙太奇的手法,推出一幅夜落晨起、交替變幻的剪影圖,美哉!給一早起身、行色匆匆的旅人平添了況味。如此勝景,焉能攀折他人手?
抄著詩句的我,羨慕作者一生雖仕途平平,卻能遇見柳氏那樣白首不相離的女子,就算跌落谷低,也咬緊牙關默默積蓄養分,根莖都要飽吸汁液,用生命籌備那一場重逢,因為她深知:有些人,一旦丟失彼此,各自就成殘缺。
人和人之間,會肩負命運的考驗而離散,好像“暫飛高樹里”;也會被冥冥牽引著再次相聚,機緣“隔在數峰西”。人生何其短?世界又何其小?要么終身不遇,要么輾轉即至。只要內心有一份堅守,山一程、水一程,都無法阻隔心與心的相吸相擁。
昔時青青今猶在,只愿攀折君之手。
第50天:韓偓《醉著》
2019年8月8日 周四
晨起,秋立,讀到“雪”的字眼,似乎早了點兒,而這一季山水詩也確實行至了終點,或是在提醒我們,四時更迭,從不待人。
首句“萬里清江萬里天”讓我想起十四字佛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云。”是行船江上,見村落處處,見炊煙裊裊;或是走進人生,看繁華四起,看物盡塵落。
上周親手拓印了一幅古畫,舟中人似也是半夢半醒間,恰好配合第三句的“漁翁醉著無人喚”;一個子午覺醒來,見滿船白皚皚的雪倒也不驚不擾。
誰能斷定主人公是真醉呢?或許他早已是心外無佛之人,知道空即是色,才能徹悟于空而仍能自娛;知道色即是空,即便縱情于色而仍能自拔。
木心說:“你的眉目笑語使我病了一場,熱勢退盡,還我寂寞的健康。”炎夏的喧氣漸消,就像一切狂熱總是須臾,健康而成熟的愛,從不熱烈粘滯,反而披著月華般的清寂,擇了一年中最詩意的秋,緩緩歸矣。
上一篇:
【愛詞瑋記】之青山綠水釣清涼(上)
下一篇:
【愛詞瑋記】之六曲詞牌三十日,王孫不歸阮郎歸
更多手書手繪原創,請戳:
我還有兩個文集,歡迎訂閱:
作者愛瑋兒,一個喜歡寫寫畫畫的心理教練。從中學英語教師到500強中國區高管,三十五歲揮別職場,以自由顧問身份背包行走近30個省市。而今安心居家種菜,與七弦共舞,和筆墨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