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緒心理學的課上,有一次講情緒和文化的關系,說到并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全人類共有的,它也與不同的文化、民族心理有關。
有的時候會發現,一些文化里的某些情緒,在另一些文化中則找不到對應的來表述這種感覺的詞。當時在課上老師舉了日語中的“甘え”(amae)——表示一種因依戀別人而感覺到快樂的情緒。在歐洲語言里甚至是有淵源關系的中文里好像都很難找到類似表達“甘え”這種感情的詞語。
當時甚至是現在想起來都很奇妙。
所以這次在回看《東邪西毒》的時候,我突然在想,其他文化里會有“怨”這種情緒嗎?那種愛恨相撕,嚙噬內心的痛和相思交織,責備對方又哀憐自己,還伴著些許悔意的復雜情緒。
這會是東方獨特的內斂曲折的情緒嗎?
2.
大嫂對歐陽峰,慕容燕對黃藥師,盲武士對桃花,都是怨啊。
后來黃藥師問張曼玉(飾歐陽峰嫂):“我一直以為你們會在一起,為什么你不嫁給他?”
“他都沒說過喜歡我,我就需要他說一句話而已,但他不肯講。他太肯定啦,他以為我一定會嫁給他,怎知道我嫁給了他哥哥。在我們結婚那晚,他叫我跟他走,但是我沒做到。為什么非要等得不到才來爭取呢?既然是這樣,我不會給他得到。”
張曼玉在電影里的長段臺詞就只幾處,處處都很精妙,這一段我最喜歡。五句話里,五種怨。
第一句的怨,像是幽幽長嘆,是不被肯定的自哀,是渴望承認的卑微。第二句的怨里,愛和恨一下子起來,她恨歐陽峰那么篤定吃住了她,也恨自己真的就被他吃得死死的。她想掙脫這樣的局面,掙脫心里呼之欲出的“憑什么”。第三句的怨里,痛、悔和責備翻江倒海。有多愛就有多恨啊,有多恨就有多想傷他。可是在愛情里面,往往是傷他一千自損八百。嫁作他嫂,解一時氣,留下一團亂糟糟如毛線的后半人生。第四句的怨意最深,像是獨孤求敗的一劍掀起水浪,“嘭”得一下感情全都激出來。第五句又好像杜十娘沉百寶箱,什么愛啊相思啊都變成決絕變成恨,一股腦全砸下水底。
慕容嫣也怨。她的怨在那日黃藥師未到,她倚在樹上的那聲喊里。愛恨痛憐哀都揉在里面,勝過千言萬語。為什么要信一個人的酒后戲語,為什么要愛一個風流浪子,為什么把自己的驕傲丟掉,為什么被傷透了還不死心。愛情里愛得深的那個人,往往容易像枝頭的雀——抓著腳下細細的枝干,站在凌空數丈高。一遇上風,便要驚慌失措。生怕什么時候枝斷了,自己跌得粉身碎骨。
盲武士是個心軟的人。心軟的人才容易長情。妻子愛上自己最好的朋友,多難堪的事啊。要是放在其他國度里,兩個男人一定是要決斗一場的。更絕烈的,怕是要還要殺妻自絕。中國的故事里,卻還有一種遠走他鄉的選擇。不回去,不面對,不解決。
臨了了,還不忘了囑托歐陽峰:“要是我黃昏后還沒有回來,托你尋個人。他的名字叫黃藥師。告訴他,家鄉那里有個人在等他。”
妻子出軌,盲武士恨嗎?恨啊。怎么能不恨呢,還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但他是個心軟的人啊。心軟的人不太會恨,恨著恨著就想起別人的好來,于是就變成了怨,又愛又痛又想念又責怪。所以說“怨”這個詞的時候,人們更多地會想起女性,因為心軟,更多時候也是屬于女孩子的。
3.
《東邪西毒》里,故事情節其實很淡,更多的是在說各人內心里流動的情感。
人臉上的光影流動,水紋里色調與色調的交融,內斂在眼睛里的東方情愫,徐徐說來的話與話,張曼玉的眉妝,劉嘉玲撫摸馬皮的欲望。
中國有王家衛真是太好了。
昨天聽說他要拍《繁花》了,男主演選了鹿晗。心一起又一落。聽到他又要出新片子了很開心,但一看選角,怕又是一部《擺渡人》。還記得去年圣誕沖著他跑去看《擺渡人》,結果差點在圣誕夜被嚇掉了下巴。矯揉造作的臺詞,矯揉造作的劇情,浮夸尷尬的演技和配音。我不知道王家衛到底是欠了多大的人情債,才會同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到監制上去。
不過不管怎樣,還是期待他的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