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心理學的書,叫《24個比利》,沒讀過。
還有本心理學的書,叫《巨嬰國》,也沒讀過。
但我知道,實實在在,有兩個“我”。
一個叫做小“我”。
小我,活了三十多年了。
他焦慮、內向,特別敏感,感受到刺激的“閾值”比較低。
有點兒過分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
追求完美,到了不愿意有任何瑕疵的程度,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偶爾甚至害怕,如果努力了還是沒能成功,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就會毀于一旦。
所以他經常拉著、拖著,不想全力以赴地往前跑。
畏手畏腳在你耳邊嘟囔道:這件事做不好的,咱要不算了吧?
與其人丟人現眼,不如量力而為。所以,他只做百分百有把握的事。
他喜歡在能力范圍所及的可能之內,去取悅每個人。
也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同時,他也擔憂時間的浪費,所以總是在為可能浪費掉的一分一秒而憂心忡忡。
另一個我叫“大我”。
大我還很小。
但他卻已經知道,“完美”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完成”,反而比比“完美”重要得多。
很多事都值得舉重若輕地去試一試,就算失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嘛。
所以,他隨時隨地都是精力充沛、躍躍欲試。
大我也懂得,人無完人。
你眼中都沒有所謂完美的人,所以也別指望所有人都會欣賞你。
能討好所有人的,也許只有小丑。
至于時間,雖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大的格局。
站在更高的層次,
來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系,而不是斤斤計較一分一秒。
三十年來,小我一直鼓足勇氣地站在舞臺中央。
僵硬并盡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現在,大我則更多地承擔了主角的任務。
但小我還是常常想站在舞臺中心那個自己熟悉的位置。
雖然大我曾經試過訓斥他、忽視他。
可效果不太好,小我還是若即若離揮之不去。
直到后來,
大我發現,畢竟小我已經演出了30多年。
他的過去,他的存在,不可能從舞臺上完全抹去。
但如果能和他一起,讓他知道,
大我能更好地代替他,
小我只用安靜且安心地在一旁觀看就行(當然也可以偶爾提說說自己的經驗)。
這樣效果一下就好多了。
這,便是小我和大我的共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