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絕代一夕間,璀璨銀河回眸看。
人生一世,路途遙遠,縱身政壇,頗多波瀾。
曾風光無限的大唐王朝,自第一女皇武則天運籌帷幄后,社會輿論風向日益滲透樸實保守的民風。
女性地位空前開放自由,唐王朝最具盛名的第一公主之太平公主,便是大唐紅妝時代公然追逐權利的代表人物。
1.
太平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唯一活下來的女兒,是正宗皇室血統。
其貌酷似其母,其才不輸其母。
自小備受父母寵愛,尤得武則天的歡心,歷史上沒有記載其生年月。
據太平最小的哥哥李旦公元662的生年,推測其最早出生于公元663年。
然在蜜糖罐包裹下長大的太平公主,并非天生愛權,她第一個身份標簽是孝女。
2.
公元670年,武則天的生母榮國夫人離世,身為女兒的武則天內心十分悲痛。
依照唐朝當時的主流宗教佛教的禮數,女兒應入觀為母祈福。
但迫于武則天二圣之一國母的身份,不便入觀。
就讓年僅七歲的太平公主代母為祖母入觀祈福。
雖說如此,實際上武則天并沒有讓愛女真正入觀,而是依舊居住皇宮,只在大的典禮拋頭露面,以示存在感。
太平"二字",便是那時的道名。
如此太平無憂無慮的成長,長至12歲左右時。邊境吐蕃向唐王朝發出和解的請求,并點名要太平公主下嫁吐蕃。
這讓武則天矛盾許久,那時并沒有青藏鐵路,遠嫁路途漫漫,最終不愿讓愛女遠走。
于是就讓修筑太平觀,讓太平正式入觀做了女道士。
這下吐蕃便沒了繼續要求的理由,自然而然中止了提親的請求。
武則天夫妻二人,本無意讓女兒真正出家,想等吐蕃的風頭過去,就讓女兒還俗。
誰知太平長至17左右的年齡,父母并沒有讓女兒還俗得想法。
此時,唐高宗忙著生病,武則天忙著攬權,誰也沒能顧及上女兒。
看著自己一錯光陰一寸金的美好青春流逝,太平心急如焚。
一次家宴,她身穿武官的紫袍入宮,唐玄宗看了問:"丫頭,你又不是武官,為何這種穿戴?"
太平公主嬌滴滴的答:"如果父親母親覺得我不適合這樣穿,把我這身服裝賜給我的駙馬,怎么樣?"
3.
武則天與唐高宗相視一笑,明白了女兒是想嫁人了。
于是,開始在皇親國戚里絞盡腦汁的挑選。
最終選定唐高宗姐姐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
太平公主與其從小青梅竹馬,和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情投意合有一拼。
兩人的婚禮在長安城的萬年縣館舉行,地段相當于現北京朝陽區政府。
場面極近奢華,傍晚的照明燈火把暗夜點綴如白晝。無論是派別還是氣場都可謂前無古人,太平公主懷抱喜悅之情,嫁于自己的如意郎君。
從此,太平結束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開啟居家小媳婦的模式。
不久,做了賢妻的太平公主,就進入了良母的角色。一切安穩如她不名字般太平喜樂。
4.
舒適的婚姻生活到達七年之癢的階段時,薛紹卻因哥哥與李沖密謀造反一案,牽連入獄。
得知此事的太平急忙進宮,向一直寵愛自己的母親求情。
武則天此時正處于將李唐改武周的關鍵時刻,意識到女兒嫁錯了。
因此,在薛紹有證據沒有參與造反案的情況下,依然對其仗責一百,餓死在獄中。
太平公主看著無辜的愛夫離世,又呆看四個嗷嗷待哺的兒子。
瞬間清醒,自己雖身為高貴的公主,卻躲不過為政治獻身的命運。
之前險些嫁入吐蕃如此,后嫁與薛紹也如此。她沒有所謂愛與不愛的選擇,只有順從政治利益的屈從。
而如今已尊為皇帝的母親,將是她此后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她痛定思痛,選擇邁入政壇,為自己爭取一點可以自保的底氣。
5.
武則天看到失去丈夫的愛女寡居,便向女兒提出改嫁武承嗣的建議。
太平公主思前想后,心有芥蒂武承嗣與前夫薛紹的死有關。
暗想武承嗣身肩繼承武周江山的可能,距離政治中心過近。
她已因政治利益失去第一任丈夫,不愿再失去第二任。所以,對武則天稱其有病,婉轉拒絕。
但也不能拒絕母親的提議,如果必須再嫁,且兼顧鞏固母親的政權,太平公主以獨特的眼光選中武攸暨。
武攸暨姓武符合母親的心意,他與前夫的死無關,他又是武則天的遠親。不具備日后繼承的條件,遠離政治中心。
外加人帥,性格溫良,太平公主選定了他,并且很快成婚。
武則天則在太平公主成婚后的二個月登基稱帝。
太平公主此時以武家媳婦的身份,免于改朝換代帶來的災難。
6.
再嫁的太平公主,在武則天登基后,開始參與政事。
太平公主先后幫助武則天解決了囂張跋扈的男寵馮小寶,也就是后改名的薛懷義。
進獻了另一男寵張昌宗,深得武則天的喜愛。
但以上這些僅止于武則天的私人生活,屬于游走在政壇邊緣。
武周末期,太平公主才真正邁入動蕩的政局。
晚年的武則天,久病在床,身邊只有張氏兄弟照顧。
眼看大唐江山時局不穩,二張隨時有奪權的可能。這時,太平公主便利用自己的雙重身份,打入敵軍內部。
負責監視武則天與關注二張動態的工作。
太平公主雖為武家媳婦,但始終是李家的擁護者,女兒即使嫁,也是隨父。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經過縝密的安排與調動,李家的擁護者張諫之與李家三兄妹發動神龍政變。
誅殺了二張,逼迫武則天讓位太子李顯。
政變順利結束,太平公主因參與有功,李顯繼位后,被封"鎮國太平公主"。
并允許其開府,公開參與朝政,封五千戶,約國稅的六百分之一。
7.
逐漸走向政治前臺的太平公主,在參與的同時,觀察出韋后與安樂公主的野心。
韋后一心想效仿武則天,在朝亂權,私下攬權,制造祥瑞,參加大典。
但礙于太平公主的多謀善變,生出除去她的想法。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叛反,以誅殺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父子為由。
殺入玄武門時,叛前計劃疏忽,被李顯手下的宦官一舉殲滅。
安樂公主便趁此機會,誣陷太平公主與李旦串謀李重俊造反。
因最終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一句"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殘害嗎?"
李顯放棄了對兄妹的懷疑,這時的太平公主雖逃過一劫,卻與安樂公主產生了更為嚴重的隔閡。
公元710年,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李顯。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召書,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參謀政事。
韋后與其黨羽則運用勢利,架空了李旦的實力。
同年七月,太平公主便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擁立李旦為唐睿宗。
8.
此番再度立功的太平公主,身居李唐王朝的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達到公主政權的鼎盛時期。
據記載,每次宰相有事上奏,唐睿宗都會問一句,"跟太平公主說了嗎?"。凡是太平公主開口的事,唐睿宗沒有不同意的。
上到國家形式,下到官員任命,全在太平公主的一句話。甚至一度權利超過唐睿宗。
在此期間,上官婉兒的詩作便是太平公主勸說唐睿宗搜集編傳保留下來的。
9.
如此專權的太平公主引發了與侄子李隆基之間的定時炸彈,兩人開始明爭暗斗,互不相讓。
712年,太平公主想讓李旦改立傀儡太子,如此方便獨攬政權。
而如今的太子李隆基過于精明保守,太平公主擔憂其日后不便利用。
便開始廣撒網,散步李隆基不適合當太子的言論。
盡管不斷勸解加阻撓,這年八月李旦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得知后十分氣憤,無奈的是自己實力不如太平公主。
朝中七位宰相,其中五位是太平公主的謀士。外加兩位羽林大將軍,文武將士全在太平公主麾下。
在這種日益尖銳的關系中,太平公主一不做二不休,想直接毒死唐玄宗。
計劃廢掉唐玄宗。
10.
唐玄宗此時,接到太上皇李旦命其巡邊的召令。
眼看日期一日一日臨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率領300多精兵殺掉太平公主同謀的兩位羽林大將軍。
后又馬不停蹄殺掉五位太平的宰相謀臣,又以奉太上皇平太平叛亂為由。逼迫太上皇交出所有權,徹底退居政治舞臺。
比時,唐玄宗并沒有立馬誅殺太平公主,而是任其逃脫。
太平公主聞迅逃到山中寺廟,躲了三天三夜,無人來捕,還是決定下山。
因為太平公主骨子里是有驕傲的人,若活便風光無限。
當她聽聞自己的謀士和將軍都已命喪李隆基之手時,她已察覺自己的大勢已去。
繼續躲藏只是茍活于世,毫無尊嚴。
所以她選擇下山,回到家,家中早已一片狼藉,等待她的只有三尺白綾。
去世之時,還不足五十歲。
太平公主的倒臺,結束了以其為首的紅妝時代,也結束了自玄武門兵變后九十年的政局紊亂的現象。
11.
大唐第一太平公主,半生都行走于爭權奪利的政治路途。有得,但失去更多。
權傾朝野時,權利大過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光璀璨,明媚炫目。
暗淡淪落時,獨躲山寺,無依無靠,失敗繳械,落慌而歸,三尺白綾了結一生。
從可愛女孩到單純少女,從溫柔賢妻到慈愛良母,從一國公主到政壇風云,從高高在上到泉下亡魂。
她的一生不止一個跌宕可述。
我們說太平公主極像武則天,卻最終只是無限接近,終成不了武則天。
為什么?
原因如下:
1.太平公主雖有政治才能,但她終究只是公主,沒有直接執政的權力。
她的權力是不公開的,也沒有足夠的韜光養晦積聚能量實現政治才華的時間和空間。
武則天前后為做皇帝準備三十余年,有豐富的行政經驗。
太平公主一生都在爭權的路上,沒有真正為國家做出有力的貢獻。
2.武則天在位期間,在治國方面多有貢獻,延續了大唐繁榮的氣焰。
太平公主只致力于奪權,雖有識人眼光,卻不曾真正施過治國良策。
太平公主善奪權,但沒體現治國才能。
3.武則天勤儉,視金錢于無形。
太平公主則是極盡奢華,她死后,李隆基去抄她的家,"財貨山積",富可敵國,堪比和紳。
然她的財多源于搜刮百姓得來,如此不顧百姓,自己樂得享受的公主,自然不會得民心。
然而,不可否認得一點是,太平公主為李唐王朝的傳承做了巨大的推動式作用。
她前后發動的政變,都維護了李唐王朝,關鍵時刻,集思廣益,思維縝密。
確保了李唐王朝的穩步發展能夠持續三百多年。
但是,推動與實質性的貢獻是有跨越的。
所以,也就注定了生于政治漩渦中的太平公主,集母優秀基因。有野心,善周旋,能見招拆招,卻終如流星,一閃而過天際,僅留下片刻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