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是過去一年看過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被觸動的同時,不得不承認自己在變老。
過去幾年最喜歡的幾部影視作品《About Time》、《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百年酒館》(Horace and Pete)都不是30歲之前的我愿意看的類型。
一個人在休閑時做的事、看的影視劇、讀的書能反映他/她當時的心境、趣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從不開放自己的書房,不告訴別人自己正在讀什么書。
到了一定年齡,會看到、聽到很多令人悲傷的事,這些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年齡。這種經歷越多,人就成熟的越快。
記得上大二時,一群同學圍在宿舍的臺式電腦上看《星愿》。電影播完,別的同學都嘻嘻哈哈地走了,genex同學自己在默默流淚。我當時不是特別理解,后來想明白了,他那段時間剛嘗到愛情的傷痛,正是對“愛別離”最敏感的時候,他是那些同學里對愛情體會最深的一個。從經濟學角度看,當時看電影的一群人里,他的收益最大。
年輕時喜歡有“起承轉合”的影視作品,喜歡看到封閉式的結局。年齡大了就不喜歡有結局了,因為這樣更像真實的人生。
《海邊的曼徹斯特》和《百年酒館》這種作品,看完之后會留下一生嘆息。正如生活,快樂總是跟焦慮、痛苦糾纏在一起。人生跟游戲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給你game over的機會,不能中途認輸,也沒有讓你通關游戲的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