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煢倚
這瓜,平民得很。苕田李下,房前屋后,甚或泥石斷墻,欣欣然,兀自葳蕤,便撐起一方碧綠清涼。這等風致,有些是主人刻意為之,有些卻是小兒們的無心之舉——淘氣的小兒,總愛拿絲瓜種子當“令箭”,以彈弓隨手一番亂射,種子落到哪里,便在哪里生根發芽。
“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數日雨晴青草長,絲瓜沿上瓦墻生。”詩人杜北山,描繪的正是瓦墻之上的絲瓜,晴雨交替中,悄無聲息間,便一日比一日大了。這瓦墻上的絲瓜,或許就是小兒們的功勞呢。
這瓜,雖說平民,卻一點兒都不貧氣,常入國畫,有超然縹緲之氣,又暗含幾分禪意:潑去點點墨,幾筆大寫意,正好是絲瓜的枝葉;橫貫一筆,妖嬈的蔓兒,剎那間便橫空出世;黑白灰之間,三兩黃花點綴,一二瓜兒滴翠,一幅清逸村野圖躍然紙上。
齊白石大師愛畫絲瓜,他那幅《絲瓜蜜蜂圖》,除了慣常的清逸,還溢著滿滿的甜蜜。瞧那瓜葉,片片獨立,瞧那藤蔓,根根勁挺……影影綽綽之間,有那么兩根絲瓜,黃花將脫未脫,直招得蜜蜂嗡嗡而來。屏息凝視,隱約嗅著甜香。再讀大師題書“瓜蔬中此予最喜得,香而甜結瓜易大”,甜香分明氤氳開來,只想立時奔入廚房,起鍋架灶。
原本呀,絲瓜入畫,也入煙火——
絲瓜去皮,切片,煸幾顆花椒,拍一大把肥白蒜瓣,熗炒片刻,倒入絲瓜片,略翻幾下,起鍋,絲瓜脆而甜香。或將絲瓜切成約2厘米厚的圓柱狀,擺入盤中,每段圓柱上擱肉泥,料酒,蒜蓉,鹽等拌勻的糊,大火蒸3分鐘即可。當然,還可將絲瓜切片,燒肉絲湯,雞蛋湯等等。
絲瓜性子緩,慢熟。做好后看著是生的,吃到嘴里則剛剛好。若是看著熟透了,即變色了,呈透明狀,吃起來就爛呼呼的,就沒意思了。
絲瓜的汁液,被稱為“美人水”?!侗静菥V目》記載:“絲瓜液有通經絡, 行血脈之功, 用以洗面去垢膩”?!都t樓夢》里也有對絲瓜水美容的記載:“江南有草本非栽,隱隱水邊飄香來;二十四橋絲瓜露,成就金陵十二釵”。
佛祖釋迦牟尼還曾用它制成“天羅水”,為眾生治病呢?!疤炝_水”其實就是絲瓜藤的汁液。霜降過后,選粗絲瓜藤,近根處剪斷,插入瓶中,使其不斷瀝出汁液,此清稠之水便是“天羅水”了。其提取過程,對時節,地域,天氣,時辰,都有嚴格要求。
絲瓜絡,也不只是治治病,刷刷鍋那么簡單!絲瓜絡做成花盆,配以綠植,安靜而樸素。絲瓜絡通風且半透光,做成屏風,別有一番風味。絲瓜絡有特殊的紋理和強大的吸附力,用它做墻面吸音材料,也是超級棒哦。
人說,天生一物,必有其妙!可誰能想到,絲瓜會有如此多的妙處呢?暑意日濃,正是絲瓜的天下,試著去享受它們所有的妙處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煢倚原創文章,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或轉發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注明出處,報刊雜志采用請通過簡信聯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