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甸樵
作者簡介:修學儲能,先博后淵;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作者系網貸天眼專欄作者,互金愛好人士)
既然是村野樵夫,難免會錯訛百出,雖然是一枚水貨,不過水貨自有水貨的好處。
近期忙于運營工作,精神憔悴,形容枯槁,眼瞅快從三維降成二維,如果不是荷爾蒙爆發或許就沒有這篇小白文章了。
感謝北京下了雨,這才讓我停下來,想想稿子的事。
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差不多已經到了成熟期。雖然還有好多人覬覦這里面的利潤空間,但是沒有風控的底子,建議還是遠離P2P。這陣子深圳經偵的突擊P2P公司事件已然搞得行業風聲鶴唳,所有的榮光一夜間就可以化為泡影,所有的組織頭銜到頭來也只不過是一小撮頭屑,大有“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凄涼景象。一大堆包括國湘資本、融金所這樣的大臺子相繼出事,一堆討債維權的民眾讓好多人頓時傻眼糾心。
有人說P2P行業即將迎來寒冬,也有的人拿來雪萊的話說冬天快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行業輿論更多地認同前者,認為P2P真正的洗牌期已經到來,春天或許要遲到了。眾說紛紜之下,一大批平臺或許即將陷入輿論的風口,面臨倒掉的危機。利用平臺現有資源做轉型成為部分平臺“臺長”們不得不面臨的抉擇。
相信在網貸行業待過一陣子的人大抵都能清楚平臺一些倒掉的可能誘發因素,諸如假標、自融等。由于平臺的經營不善或外來的道德風險導致款項難以收回,發生逾期、壞賬等情況,最后淪落到資金鏈斷裂,經營難以為繼的嚴重后果。一旦出現投資人集火擠兌,一個平臺完全可以摧枯拉朽般倒塌。據筆者了解,好多P2P平臺并沒有設置風險備付金,一旦發生擠兌,或將難以招架投資人如洪水般的躁動。
沒有真正風控的平臺是可怕的,一批搞互聯網的,沒有金融專業人士做風控的平臺是不理智的。尤其在宣揚自己的風控有多完美、自己的注冊資本有多高、自己的風險備付金妥妥的花言巧語下,小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里面考驗每一個平臺負責人的道德修養與專業水平,沒有金剛鉆就別攬這個瓷器活,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為賺取一點利益吊死在懸崖峭壁的一棵樹上,枝斷再痛摔一下還未走向西方極樂的靈魂。
自融金所事件后,聰明的投資人漸漸回歸理性,一些草根P2P平臺也加緊了調整腳步。部分投資人不再盲目追隨被其視為資深“羊毛黨”的腳步。在這之前,他們認為這批人要比平臺人更懂平臺;不再熱情高漲地瞄準某家平臺活動能帶來的好處。我們看到一些有實力的平臺正在瘋狂的燒錢,不惜以平均五六百的價格買來一個用戶;不再為某家表面的高收安全陳詞埋單,用戶體驗好的平臺也難免被無視;也漸漸看緊了自己的腰包等待具體監管之政落地后再出發;
部分草根平臺大抵做了如下一些可能的調整。諸如增加實繳資本金、下線活期理財產品(不同于余額寶基金模式)、加緊親近融資方(然并卵,融資方大都成為了旁觀者)、招募專業風控團隊布局完善風控體系、向品牌建設傾斜等。逐漸開始做冬糧棉花儲備,爭取在這場寒冬中還有飯吃,還有被蓋,免遭餓死凍死的結局。
想來是有趣的,我天朝任由P2P從萌芽成長到飛速發展,這么些年一直采取鼓勵支持態度,遂有現今近3000家P2P平臺的出現,并于其中相繼誕生了很多大的平臺,國資系、銀行系、上市系、民營系各路大佬在互金江湖搞得風生水起。但好景不長,當到了一定度的時候,國家便出來發聲并采取實際行動進行了規范:出臺一系列相對來說緊鑼密鼓的監管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一些平臺以儆效尤,這的確給整個行業及投資人帶來了幾分理智,但同時也帶給互金從業者幾分擔憂。而在這一切亂象的背后似乎仍能看到隱藏在深處的一個玩家把戲:正如道家鼻祖老子曾說的一句話: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難道這不正是當下的互聯網金融江湖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