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希望能學會一招萬用萬靈的通用公式。
現在的信息時代,有了很多便捷的平臺提供資料、模型,減少自己琢磨的時間。但無論掌握了多少工具,讓人頭疼的就是問題之間的錯綜復雜——如果解決問題A,另外一個層面的新問題B就會冒出來,真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無解,在2年前做一個K12線上社群平臺時感受最強烈。
當一個平臺功能越來越復雜時,你優化了功能A的體驗,幾天后會發現,另外幾個關聯的模塊,反而因為功能A的優化而出現新問題。
學習了L先生智識營第五課「問題解決法」后,我也開始意識到遇到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趕緊想“解決對策”,而忽略了「定義問題」、「分析問題」。
前兩步沒做好,后面的解決方案要么是兩難抉擇,要么是治標不治本。
某種意義上來說,問題不算是被真正解決掉,更像是被暫時掩蓋掉。
具體而言,就是:
1.?把腦海里下意識的問題當成真正的問題去解決,一開始的方向就走偏了。
2.?分析問題只是簡單的拆解,缺乏從結構上去厘清相互關系、次重點。
所以今天的學習心得,也主要圍繞這兩點來分享。題外話,因為“選擇對策”是第七課的內容,所以會在后面學到這一章的時候再嘮嘮自己的想法。
說明:
文章和圖示是自己學習「L先生說智識營」課程后的思考筆記,用于穩固、復習知識。
并非完整詳細的的原課程內容,有興趣了解全部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上課~
一、「思維圖筆記」
1. 本圖是用Draw.io繪制,文末免費分享完整圖示。
2. 如需使用,支持Process On在線編輯,請在電腦端打開。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0110ec9e0b34d1f2ccb92a1
二、學習心得
第一步:定義問題
1.? 厘清真正的問題,才是“解決方案”的開始。
工作中,最不缺的就是別人直接指出某個問題:
“banner標題不夠突出。”
“文章主題不夠深度。”
……
但這些下意識想到、第一眼看到、未經思考的問題,就真的是那個要對癥下藥解決的真實需求嗎?
就像《思考快與慢》里面提到的認知偏差:當面對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相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回答,卻忽略了自己已經置換了原始問題這個事實。
即大腦天然會避開復雜的、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是被自動化思維影響找出最省力的解決方案。
當別人指出“banner標題不夠突出”時,只針對這個層面去思考,最簡單的就是“放大字號”。
但導致「不夠突出」是指「視覺」而是「文案吸引力」呢?如果是后者,無論如何放大標題的字號,都仍然不夠。
因此,不要吝嗇于花時間研究關鍵/本質問題是什么,這或許是真正解題的開始。
2. 如何定義真正的問題
課程里對問題的定義就是R2(理想結果)與R1(現狀)的差距。
初看感覺似乎問題也沒那么難定義啊,但難的就是R2(理想結果)有千千萬萬且沒有絕對的好壞,那如何評判、選擇最合適的R2呢?
對此,課程提出了兩種技巧,分別為5WHY法和360°審問法,其中我個人非常推崇360°審問法。
【5WYH法】
就是不斷地審問初始問題的關鍵動機。因為正如上文所言,腦海里第一浮現的問題,很大程度是基于經驗而「默認成立」的假設。
例如下圖舉的例子,初始問題的產生是想要公司公眾號能發布一篇好文章,但經過層層的追問,會發現每一層的推理并不完全成立。
實際上經過追問,發現提問人對公司公眾號運營的理想結果是促進銷售,僅僅只考慮寫一篇好文章是不夠的。
【360°審問法】
看到這個技巧的時候,我真是驚呼太貼合職場的溝通場景了!
尤其是在內容營銷崗位,既要滿足領導對文章撰寫的需求,又要向設計同事提出排版設計需求。
無論作為需求滿足方還是提出方,總會遇到一個問題——提的建議太寬泛。例如:
覺得設計同事的排版沒突出重點,說不好看顯得主觀,具體說怎么改又因為不專業被鄙視審美有問題。
領導給自己的寫文章提出的建議就是“太平淡,再改改”,繼續追問有沒有具體意見,領導只回復“再想想”,對此完全無從下手。
這種建議(即理想結果)都是很寬泛、抽象,且不同崗位的人在自身專業背景下,對事物的理解角度都不同,導致實際溝通很難有結論且往往變成無效的爭吵。
這個360°審問法的價值就在于給出一個通用框架,可以讓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個框架下討論——如何“將抽象問題拆解成可感知的具體問題”。
以后有人提出文章太平淡,就可以逐步引導對方給出更具體的思路,例如具體哪一個因素平淡,對方認為有趣的標準/例子是什么。
同樣,在給別人提需求的時候,也要有意識地去細化自己的具體意見,如給設計師反饋建議時,不要再一句“我覺得不好看”或者“指手畫腳要怎么設計”。從內容傳播的目的、可參考的例子去探討,設計師才能真正Get到你想表達的需求。
有效的溝通除了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也要主動踏出一步去理解別人。
第二步:分析問題
1. 什么才是分析問題?
找到真正問題后,接下來是找到對應的結論。似乎一切都很順理成章,甚至會自認為已經分析過問題了
事實上,「分析」這個過程完全被經驗塑造的「慣性」完全取代了。
以「banner標題從視覺上看起來不夠突出」為例,來看看兩種思路的不同:
A.?直覺結論(沒有分析):看起來不夠突出,那就加大字號。
B. 理性分析:
① 視覺上的突出包括:
- 字號大小。
- 顏色對比度。
- ……
②?選擇哪一種調整的標準
-?不影響其它元素的展現
-?不破壞原有設計的布局
- ……
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當找到問題后,我們基于習慣快速得出某個“顯而易見”的解決對策或許是對的——僅在這個問題跟過去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前提下成立。
然而不同問題的背景、場景、限制條件總是千差萬別,大腦卻依然習慣傾向找一個簡單的答案和捷徑,缺乏理性剖析的猜想,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偷懶。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企業的管理層會出臺一些反人性的制度——比如避免上廁所刷手機,就粗暴地給上廁所計時。這就是缺乏分析能力,只會從最簡單的表面去找對策。
什么才是分析呢?L先生分享了一個流程,簡單而言就是: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檢驗哪些原因成立→找出最關鍵的。下面重點講講WHY?Tree,即拆解原因。
2.?分析包括拆解元素+梳理結構
分析這個詞想想真的很玄妙,從字面上意義而言,就是將整體拆解成局部即可。
按照金字塔的MECE原則進行拆解似乎不難啊,但實際上能否厘清元素的組成結構也很重要。
上化學課的時候就學過同是碳元素,但結構不同組成的物質特性差異極大——軟乎乎的石墨和硬梆梆的鉆石。
那從工作的角度而言,我個人理解的「結構」可以指內在邏輯、重要性排序、組成形式等。
例如:
內在邏輯:AIDA理論模型的每個環節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誘發興趣)→Desire(刺激欲望)→Action(促成購買),相互之間的邏輯關聯是什么?
重要性排序:品牌年度推廣10個項目中,哪些時最核心的,對今年KPI貢獻最大的,哪些是次要的?
組成形式:制定內容營銷策略的時候,應該是以客戶類型還是使用場景來劃分?
拆解元素是【分】,找到結構是【析】。整合成一句話就是「以一定結構來拆解元素」,才是分析的過程。
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你策劃了一個推廣活動,或者你能想到20類活動內容,但對達成某一推廣目標而言,需要分析出核心與次要。例如有些是基礎工作(沒完成活動都無法展開),有些是雪中送炭(為活動效果貢獻80%作用),錦上添花(可做可不做)……
那或許有人疑問,分析結構和邏輯是否按自己想法來定就行呢?
答案也是“沒那么簡單~”。因為許多理論模型都是需要通過科學定量、定性分析進行歸類歸因。
所以通常我們都會選擇現成的工具模型來分析問題,包括L先生的課程也分享了一些常見的商業模型(見圖示)。一方面節省自己拆解梳理的時間,一方面也是大師們已經通過研究排除掉了無意義的內容。
那理論模型是直接套用就行嗎?
3.?先理解分析工具的邏輯,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和無效的結論
網上一搜關于營銷相關的分析工具和模型,輕輕松松都能搜出二三十個出來。但如果只是直接套用分析,會發現結論都很表面、千篇一律,甚至這個理論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市場環境了。
在以前做咨詢的時候,經常會用到「戰略地圖」這個工具來為客戶分析業務的戰略路徑。
戰略地圖分四個層面:F(財務目標)、C(客戶價值)、I(關鍵流程)、L(所需資源),具體如下:
① 根據企業財務目標找到實現利潤的人群。
②?這些人群的需求是什么,產品能提供的價值。因為滿足了這些需求,客戶才會貢獻利潤。
③?為了創造這些客戶價值,需要完成哪些項目工作。
④?為了實現項目效果,公司還需要提供哪些內部資源。
⑤?標注出每一層個元素之間的聯系,例如哪些項目支持哪些客戶價值。
看著很簡單,直接套進去逐層填充內容即可。但在沒有充分理解戰略地圖這個工具誕生的背景、內在的邏輯情況下,就會面臨著以下問題:
「怎樣判斷這個戰略地圖是合理的?」
「不同層的內容之間的關系是連線越多越好嗎?」
「每一層的內容怎樣選出最核心的?」
……
這些問題才是使用工具分析的關鍵,沒有厘清這些邏輯,那這個工具就只是一個讓內容排版起來好看的框架,而無法起到幫你分析的作用。
三、總結
學習這一章的時候,總會想起工作時對應的場景,尤其是項目會議時大家對一個問題吵得臉紅耳赤。
回想起來,很多時候都是大家對問題的定義都沒達成共識,就趕緊開會商討怎么解決,或是做策劃案的時候,也沒分析清楚就開始定方案。
出發前覺得做太多準備浪費時間,于是總是急急忙忙的想要出發,走到半路卻發現選錯了路,重新出發時,耗費的時間并沒有比做準備時的少。
但我們是真的沒想過好好準備——想清楚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的邏輯嗎?
不排除有些問題確實想太多不如先執行試錯。
但也必須承認,有部分原因針對就是因為“大腦太懶”。當問題太復雜時,慣性思維就是不愿意停下來想想。
大腦愛省力是漫長進化過程中的選擇,但或許我們也應該多哄哄它,讓它別那么怕麻煩吧~哈哈
四、附錄:思維圖
請在電腦打開,避免手機端清晰度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