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結果就是孫劉從曹操手上獲取了荊州的部分要害關口(曹操仍有荊州部分土地,可已經很難南下)。劉備雖然也取得了一些荊州的土地,可是他沒有掌握長江邊的重要關口,比如江陵、南郡和夷陵。這些地方要么是通往益州的要害,要么是扼守長江防線的關口。
劉備當然不會愿意自己的發展受限制,所以他主動和孫權會面要求鞏固聯盟。這期間也完成了一樁政治聯姻(孫權嫁妹),劉備的最終目的當然是希望江東能讓出這些要害處。可赤壁之戰主導者是江東,人家還有帝業的目標,會白白讓出地盤嗎?對于聯盟最不看好的就是周瑜,他認為劉備是梟雄,現在文武齊備,不加以控制必成大患。他直接向孫權建議軟禁劉備,是關羽、張飛等為吳驅使。這個計劃在當時執行起來很困難,孫權基于需要劉備分擔曹操壓力的考慮沒有采用。后來周瑜提出西取巴蜀、漢中與馬超(經常給曹操后方添亂)結援,然后向北攻取襄陽,達到北蹙曹操,困住劉備的戰略構想。我們可以看出周瑜一心想的就是由江東主導的帝業計劃,所以聯盟不重要,防范劉備才重要。遺憾的是周瑜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就已經去世了(病死而非氣死)。盡管周瑜在三國史上留下的足跡不多,但在赤壁之戰整個組織過程和其分析時局的全面都讓人欽佩。在曹操兵鋒正盛之時,迎難而上主動出擊,足以示其勇。在江東危亡之時能統一意志,看到新的機會和戰略規劃足以示其智。僅此一戰周瑜在三國才智之士中足以閃耀千古。
言歸正傳,那么江東方面為什么最后還是讓出了荊州的土地呢?一個是周瑜已死阻力就小了很多。再就是江東方面和荊州士民關系難以修復(孫權曾屠城擄民)。更重要的就是魯肅積極鞏固兩家聯盟關系,反復向孫權強調對抗曹操一定要聯和劉備。而且考慮到讓出這些土地也是讓劉備直接面對曹操的壓力,這也減輕了江東的負擔。
而劉備在獲取了這些重要地點后,也有了西取巴蜀的可能和北攻襄陽的軍事行動。果不其然,劉備不就就得到了益州之主劉璋請其入川的良機。盡管劉備最后取得了益州,可是整個過程他的政治眼光和戰略規劃都不能算高明甚至有些低劣,而這些問題也直接影響了關系緊密的孫劉聯盟。
想到劉備死前曾告誡阿斗“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自己卻在整個取川過程中“作惡”,人之局限莫過如此。我們明天詳細分析劉備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