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文友邀請,加入了一個寫作平臺,每周更新一篇。通常文章發表后,我不再光顧回訪,這塊陣地只做保存文章之用。
某一篇文章在報紙刊登了以后,與之相關的公眾號沒有及時同步更新。一天,好友討要文章,我便把保存在寫作平臺上的文章鏈接發到朋友圈。回看時,不想文章底下出現一排打賞,令我又驚訝又羞愧。驚訝的是居然有這么多人給我打賞,羞愧的是文章只是一般的怡情散文,不值得打賞。由于打賞的人沒有登錄平臺,我看不到究竟是誰打賞的。寫作初衷,只為怡情、修身。忙碌空虛時,選擇用文字安放心靈,在文字里,保持最初的純真和夢想。如此打賞,純屬意外。
打賞行為,自古有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仙李白也接受打賞。據說李白離開桃花村時,汪倫就贈送八匹白馬,綢緞若干。試想,若無打賞,沒有收入的李白憑何周游世界?如何“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般豪邁?
打賞場景,常見清宮劇里,后宮主子靠打賞籠絡人心。細細觀之,我們生活中也充滿著打賞的喜感。
某天,回鄉探親。路遇一伙江湖賣藝,支著汽油燈,在農村道坦表演雜耍。刀山火海,蟒蛇纏頸,看得人步步驚心,又欲罷不能。演過三巡,表演者抱拳吆喝: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在下行走江湖,無以為生,靠賣佛珠項鏈度日,十元一串,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
通常到這個環節,人群會一哄而散。我環視這些躋著拖鞋、光著膀子、并不富裕的村民,肯定無人問津佛珠。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個個慷慨解難,爭相購買。甚至沒帶錢的或借或跑回家去取,場面熱鬧。下半場賣藝者表演得更加起勁,喝彩聲不斷,想必是眾多打賞和掌聲給了他激情和動力。
與熱鬧的江湖賣藝打賞不同,藝術打賞顯得低調含蓄。時常見一些流浪藝人旁若無人在街角、在地鐵吹拉彈唱,被樂聲吸引的路人會不自覺地往琴套里放錢。表演者沉醉音樂當中,對眼前的一切毫不在意,好像一切與他無關。打賞的人輕輕放下緩緩離開,如此從容,好像藝術生來高貴,不容半點褻瀆。
家長鼓勵孩子考出好成績獎一頓好吃的,是物質的打賞。朋友圈里眾多點贊,是精神的打賞——若是選擇性點贊的,必是你的圖文出彩獲得好評;若是每條必贊的,此人不是死黨就是知音。有覆蓋全民的打賞,如勞動節;也有獨屬部分人群的打賞,如教師節、記者節等。打賞者愉悅,受賞者歡喜!無論何種打賞,體現了激勵和鼓舞。
單位經常開會,校長說過的話很難全部記住。唯有一次,印象深刻。他說道:為師者最高的榮譽不是什么級別的名師楷模,而是若干年后,你已白發蒼蒼,而你當初的學生一茬一茬的來看你。贏得世人的尊敬和愛戴,這才是當老師最高的獎賞!聞聽此言,頓時菩提灌頂!
體制內的人,獲得最高的打賞不是一張張獎狀,一個個獎杯,最高的豐碑在人心。常言道,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那么,寫作者的打賞呢,是一字一元的稿費?是源源不斷的稿約?是寫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見報?還是花費幾年時間磨成的作品都能成書?都不是!是某一時刻,你的文字令讀者怦然心動;是某一場景,你的描寫勾起他人淚流滿面……如此,便是最高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