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的七天提交寫作作業,我都因為種種事情不能按時按成,延遲提交,甚至沒能完成。今天的作業在飛往南寧的飛機上,無論如何要及時提交。如果當工作充斥生活,忙碌像水塘中瘋狂生長的浮萍一樣,布滿生活的各個間隙時,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生活的節奏?掌控自己的生活?
回顧過去一段時間,我想,還是要用if-then模型和自我反思后的行動,重塑重壓之下孱弱的生活了。
1. 通勤時間主動碎片化。
家里距離單位較遠,每天上下班3小時是不可避免的。目前,這段時間中的碎片化閱讀較多,很多內容放入了收藏和為知筆記,但沒有有目的、刻意的回顧和體系化梳理。導致時間浪費而且人很疲憊。
- 解決:有目的性主體閱讀。
if 在地鐵上,then 心無旁騖培養鬧中取靜的閱讀,冥想習慣。以完整的文章,同類型文章為主,平時零碎時間注意通過為知等工具進行搜集,避免這段時間還要頻發決策讀哪些內容。
2. 上班時間被動碎片。
由于工作性質,經常需要與不同部門,不同客戶打交道,整塊的時間是奢望,也因此,更不存在安安靜靜的理想完整時間段。雖然自己有事前進行當日計劃的習慣,并列舉每日三件重要事情。但似乎總很難完成任務,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常態,很多事務性工作增加,多線程并行,往往導致心情焦慮。
- 解決2-1:瞄準核心,任務適量。
if 9點以前,then 制定當日計劃,重點描繪三件事情作為核心目標,堅決必須要完成。設定目標任務時,顆粒度不能宏觀,要依據能力和歷史記錄,確定每項任務大約1.5h,三個番茄時間能完成。不要好高騖遠,貪多求全。重要事情的標志是,最好以有明確輸出文檔、報告類的任務為佳,原因之一是沒有輸出的任務往往淪為為他人做嫁衣或者事務性協調,沒有績效產出,之二是這類任務容易產生心流體驗,而且一個完整的番茄時間,基本還是能保證。
- 解決2-2:主動放權,持續培養。
if 其他同事協助或有實習生幫忙時,then 注意放權和培養,給定方向和基本方法論后,讓對方自我探索進入狀態。雖然將一些任務交給新人、下屬或實習生,對方的工作質量和效果肯定不及親自操刀,而且還需要費一番口舌和溝通成本。但如果總是不放心對方承擔,則會導致自己過于疲累,疲于應對多方面的挑戰和任務,同時對方也得不到成長和承擔重要任務的機會。因此,要允許他們在一定范圍內犯錯,并幫助他們持續改進,直至可以獨立承擔任務。
3. 業余時間未能養成固定習慣。
業余時間,我堅持跑步已經很多年,但近期繁重的工作讓我數次中斷,而寫作是我尋求內心平和的重要方式,但也因為現在白天寫各類偏八股的報告,材料。下班回家后一般不愿意再寫作。更多情況下,由于白天需要完成各類協調和事務性工作,落下的工作材料和報告導致需要加班完成。種種主客觀因素,讓我的業余時間似乎也被工作驅動,追趕,沒有喘息之機。
如果大腦帶寬總被一些工作擠占,沒有富余能力處理更為長遠的事情時,人們自然而然會焦慮,只看到眼前茍且。而且,如果生活沒有好的習慣牽引,缺乏固定規律,得過且過,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熱情會逐漸黯淡,一切生活中的選擇冥冥中會導向負面的、不如意的方向。反之,即使當自己想懈怠時,好的習慣和行為,會自動巡航帶你去往。
- 解決:用固定時間和習慣,重塑生活節奏。
工作忙碌是客觀所迫,經常因為項目和任務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但是,每天要劃出與自己獨處的1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任何工作和事務“百毒不侵"。 絕對不可侵占。早晨是唯一可行的時間。
目前我幾乎都是六點左右起床,跑步2km然后吃早餐上班。在這個流程下,進一步優化。
1.五點30鬧鐘響鈴,起床,冥想15分鐘。
2.跑步2km,15分鐘內解決戰斗。
3.利用前天在為知、便簽等工具上累積的素材,寫作半個小時。主要以感謝,反省,以及行業深度思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