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化身孤島的鯨
小剛:小明,明天放假,我們一起去公園玩吧?
小明:好啊好啊,正好可以放松下。小華,你也一起去吧?
小華內心其實是想在家好好休息下,不想出去的,但是他最后還是面無表情地說了:“好吧。幾點碰面?”
在現實生活中,小華們不在少數,那為什么大家明明心里不樂意做某事,還要答應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希望能幫助小華們走出這個困境。
一、我們為什么不敢說出自己的心理想法?
根據網上搜尋的資料,下面這三種心理機制是相對比較符合的:
1、我們害怕被人拒絕。
有些人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己的身份認同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受歡迎”的相反。心理學上把其成為“向內歸因”,而這類人往往還伴隨這明顯的低自尊傾向,他們特別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認同。他人的拒絕會讓他們非常痛苦,所以會不自覺地來逃避這種情況的發生。
2、敏感與同理心過強。
同理心是我們對他人感同身受的一種能力,而有些人就是過于敏感,同理心太強。
當他直接給他人提要求時,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要是別人這么直接跟我提要求,那我會很難受,所以我不應該直接要求對方。
3、恐懼。
這源于成長期間發生的心理問題,有些孩子在成長時向父母提出要求,會遭到父母無情的拒絕,甚至冷酷的懲罰。
這種痛苦的經歷給其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為了避免受傷,他們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藏在心底。
二、如何對癥下藥,去改善?
A、判斷自己是不是“低自尊”?
第一關:看看你是否符合低自尊的六種表現。
1、對自我的形象認識模糊。
低自尊的人往往容易緊張,他們對自我的形象也較為模糊,當被問到關于自己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比較謹慎,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對自己了解不夠,另一方面自尊較低的人會相信解決問題的答案在別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他們喜歡觀察別人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思索自己能力去尋找。
2、很難以做出決策。
通常來說,低自尊的人很難做決策,他們不同于高自尊的人,心理學發現,自尊越高的人,行動越高效,做出的決策也會堅持下去。但是自尊低的人則總是害怕行動,他們覺得對于他們來說,排除很難,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害怕選錯。實際上心理學發現,每種選擇都是利弊一體的,我們選擇任何事情都不是預先設定的,我們的未來主要是在于我們通過選擇之后不再猶豫,而是選擇投入其中,最終來驗證這個選擇是值得的。
3、很容易受身邊人影響。
自尊較低的人會很難做出決策,所以他們會傾向于讓自己的身邊較為親密的人影響自己的選擇。他們較為喜歡追求主流的生活,比如什么時候結婚,選擇的職業,他們都會選擇較多人走的那條路。因為他們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害怕別人的眼光和批評,所以他們覺得選擇主流生活可以讓他們避免被人批評。
4、對失敗和批評特別敏感。
低自尊的人對失敗和批評非常敏感,很多人都很難從失敗中恢復過來,如果受到批評,自尊心高的人往往會一笑而過,但是自尊低的人卻反應很強烈,他們可能甚至需要一到兩個星期才會恢復過來。
5、低自尊對于成功的事情總是沒有把握。
低自尊的人看不到自己正確的價值,總是對自己沒有把握。
6、心情總是無端低落。
低自尊的人總是會心情低落下來,他們會無緣無故覺得憂傷,這導致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事情。他們這種情緒導致他們無法提起精神工作,在人群中也顯得落落寡歡。
低自尊的人往往來說沒有辦法完全相信自己,而低自尊往往跟童年的時候相關,據了解,低自尊主要跟家庭環境影響很大,家庭如果較為貧窮也會讓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比如林黛玉其實也是低自尊的人格,因為家道中落,她寄人籬下,去了賈府,其實她也是處處小心,處處謹慎。
另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如果父母總是喜歡批評孩子,也會讓孩子形成較低的自尊。
如果你符合上面的要求,請進入第二關;如果不是,請直接跳到B。
第二關:如何走出“低自尊”的大坑?
1、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包括認識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的能力和局限,以及我們展現給他人的方式。
以下幾個問題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我喜歡/我不喜歡:你是否能夠清楚地確定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你如何與他人談論這些?你如何去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
我了解/我不了解:哪些領域你掌握的知識超過了一般水平?你如何將這些知識傳授給他人?你敢不敢就你不了解的領域提問?
我的失敗/我的成就:你是否能談論自己的失敗,同時不使自己的價值受到貶低?你是否能談論自己的成功,同時又不讓人覺得你是在自我炫耀?
我的缺點/我的優點:你是否能夠確定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在必要的情況下,你是否能就自己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并且沒有半點吹噓或哀嘆?
2 、對自己誠實。
在面對威脅到自尊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反應:自衛和屈服。
在自衛的情況下,人們傾向于否認某種情緒:“我沒有生氣”“我沒有感到失望”“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在屈服的情況下,人們會對自己撒另一種謊,從而否定自己想要改變現狀而進行的嘗試:“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怎樣,我們都改變不了任何事”“要習慣”……
我們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情緒,為了維護自己對外的“良好”印象,因為一旦我們承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會因此感到丟臉。自我欺騙有時候是維護自尊的方式,是一種自我防御。但是,這種方式只是暫時的保護了你的自尊,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打破自我防御,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痛苦和缺陷,意味著我們真的做好改變的準備了。
3 、不再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是所有我們對自己批評性的成見。這些成見通常是父母批評的內化,源于我們童年時所聽到的話。比如“太笨了”“很差勁”“不夠好”。
在面對自我攻擊時我們能做什么呢?
首先,要覺察到“自我攻擊”的存在,每當要進行自我攻擊時,立刻意識到我又在自我攻擊了,從而阻斷這個想法。
其次,想想事情的積極方面和解決方法。比如,習慣以下思考方式:這個想法是否讓我自我感覺好一點?這個想法能否有助于我下一次的應對?等等。
4、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意味著我們既要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面對自己的缺點不批判,不為此感到羞恥而難以前行。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承認自己的缺,并不意味著我們永遠不會改變,而只有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才有可能讓自己逐漸變得更好。
5、 行動起來。
行動是維護自尊的操練。大的成功必然會提高自尊,但并不是每天都能獲得。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設立小的目標,這些目標不一定要遠大,但一旦目標達成,就會令我們的自尊得到改善。
另外,有規律的從事一個業余愛好也有利于自尊的培養,同時還可以提高對自己個人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己的社會認可度。
一個落到行動的計劃,無論大小,都比只停留在意識層面的計劃更有用。所有要改變的決定一經做出,在下一分鐘立馬落實到行動:拿起話筒,開始寫郵件,立即走出家門,等等。
6、不再討好別人。
低自尊的人希望通過討好別人來“換得”贊許。他們害怕遭到排斥,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因為這要冒著打擾對方,令對方不快的風險。
也許他們的信念是:“如果我拒絕,對方會生氣”“如果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會鬧翻”。
低自尊者需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去挑戰這些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信念,比如:如果我說出了真實想法,我們真的會鬧翻嗎?如果因為這樣就鬧翻,Ta真是我的朋友嗎?
對這些固有信念的調整和修正,讓低自尊者逐漸學會不帶挑釁地說“不”,不帶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既尊重別人的想法,同時也不帶懼怕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7、依靠社會支持。
心理學家會認為,社會支持由四個成分構成:尊重的支持(如“我們知道你是一個不錯的人”);情感的支持(如“我們在你身邊,我們愛你”);工具性的支持(如“我們會幫你”);信息的支持(如“這些信息對你有用”)。
社會支持會讓我們感到被愛和被幫助。
怎樣發展社會支持呢?Christophe Andre給了以下建議:
·? 不要猶豫尋求支持。當你需要社會支持的時候,不要害怕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勇敢的去尋找幫助,但要理解有時人們不能立馬給予你幫助。
·? 使你的社會支持多樣化。除了家人和朋友,你還可以尋求同事,同性、某些專業機構或社團的幫助。尋求多樣化的社會支持,不至于將你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 尋找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一旦發現無法自救了,建立立馬尋找心理咨詢師提供專業的幫助。
B、敏感或者同理心太強,怎么辦?
擁有高敏感心理的人,往往會很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很關心別人。也會因為注意細節謹慎,做事會有條不紊,容易成功。
他們的敏感度之錯在于,太過于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他人牽動,成為別人常說的玻璃心。
每一種性格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所以要接受它,并揚其長,抑其短。用理性節制感性的過余。
1、看看真正的“全局”。
當你發現自己在執著于某個小事,先告訴自己:停住,別陷進去!想這些根本沒有意義,全是浪費時間!
問問自己:五年、十年之后,你還會記得這件事嗎?它到底能有多少影響?
把你那幅放大了無數倍的畫縮回正常尺寸,從時間的“全局”上來看這件事,它還值得你這么糾結嗎?
除了時間,還有生活的全局。
比如當你糾結于室友的那句“該倒個垃圾了。”的時候,先告訴自己:別老琢磨了,有啥用?
然后去想想,你昨天還跟他一塊兒打排位,上周末還約了火鍋,他難道會因為一個垃圾桶跟你「斷交」嗎?
再說了,你的生活難道只有一個垃圾桶、一個室友嗎?這讓你爸媽、閨蜜還有你最愛去的那家火鍋店,情何以堪?
除了想,你還可以動起來,去找點兒事做。
很多負面情緒其實都是“閑”出來的。你如果沒有躺在床上“琢磨”,而是去追劇,或者吸貓,你根本就不會想起室友的那句話。
看看生活的全貌,讓自己投入進去,別留太多時間給你“琢磨”。
2、不要猜測,把話說出來。
如果你就是控制不住,一直在想:“他是不是覺得我懶?我真的很懶嗎?”那就把你的疑問說出來。
不要“猜”,直接去問他:你昨天那樣說是因為,你覺得我不經常倒垃圾嗎?
如果他說不是,那你的不安就徹底解決了;如果他說是,那你也不用擔心,這本來就是個“小事”,還怕解決不了嗎?
跟他商量一下,輪流打掃衛生,或者買兩個垃圾桶,一人一個,這不就完事了?
3、卸下不必要的責任。
當你察覺到別人生氣或者傷心了,開始擔心這是“你的錯”,告訴自己:這不關我的事。
這不是“不善良”或者“自私”,而是因為,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這是他自己的難題,他必須,也只能自己去解決。
如果他向你尋求幫助,你可以開解或安慰他,但是不管成不成功,你都沒有“責任”。
4、終極必殺:提高自我認知。
如果你習慣于用別人的評價定義自己,那你一定很敏感。因為你需要不停地“察言觀色”,去猜別人的想法。
那怎么才能不依賴外界,讓自己來決定你的價值?
a.不要物化自己。
你不是學積分,也不是體重秤,更不是別人嘴里的幾個“形容詞”。你是一個完整的,有思想、感覺和情緒的人。
當你因為別人的評價質疑自己的時候,提醒自己:你是什么樣的人,他說了不算。
不管他是誰,你的父母、老師還是最好的朋友,他都不能定義你。別人看到的只是“他眼中的你”,那不完整。
你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每一天、每一分鐘都在改變。這些變化別人不清楚,但你自己知道。
b.了解自己。
拿出一張紙,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出來:
最了解我的人是:
我的一個人生夢想是:
用三個形容詞描述我自己:
我最喜歡自己的這一點 :
我最不喜歡自己的這一點:
我比較擅長:
我不太擅長:
我喜歡:
我討厭:
吸引我的三個職業是:
我的人生目標是:
回答完畢后,你是不是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穩定的認知?
你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回答一次,看看有什么變化,這樣會更了解自己。
當你逐漸認識了自己,你會開始樹立出一個“理想的自我”。
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你會發現,你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來確定自己的“進步”。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你哪里做得好,哪里還要繼續改進。
當你不再依賴于外界去獲取動力,你的前進也就從容起來了。
C.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心理?
培養“心理彈性”,利用行為改變一切。
1、梳理自己的“創傷事件”。
找到創傷的根源,這是療愈的開始。
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絕的痛苦體驗,我們要試圖去仔細梳理這些制造創傷的體驗。
2、學會向外歸因。
斯坦福大學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反應分為了兩類:一類人會傾向于向內歸因,他們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認同聯系起來,會認為“拒絕”事件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們。
另一種人則認為,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系并不大,傾向于從外部歸因。
面對拒絕,向內歸因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Lauren Howe讓891名參與者反思自己被親密的人拒絕的經歷。結果發現,一部分人覺得,是對方發現了自己身上某種非常不受歡迎的 “缺點”而拒絕了他們。
然后他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自己的基本價值。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給嚇跑了。”
“是我過分敏感,所以在他推開我之前,我已經推開了他。”
“自私、貪婪、占有欲太強——是我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
“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幸福。”
……
我們要學會按照客觀事實向外歸因,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系。
因為,某些情況下,被拒絕的確是一件不可預測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并非是由一個人決定和改變的。
3、行為改變——多嘗試被“拒絕”。
用行動去“習慣”被拒絕。
每天尋找機會去“被拒絕”, 不斷地練習后,人們會對“被拒絕”的抗拒和恐懼的反應會越來越小。
4、培養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彈回的意思。
APA Help Center(2002)提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
心理彈性會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適應和成長最大化。
Last but not least ,好好愛自己,你才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