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文字真的是偉大而神秘的,正如畫家手中的畫筆,同樣的景色畫出的作品卻是迥然不同的。就拿下雨來說,汪國真筆下的雨是“心晴的時候,天也是晴;心雨的時候,天也是雨”,周作人眼中的雨則多了那么一絲淡淡的哀愁,看似司空見慣的生物,用文字組合起來卻是韻味十足、回味無窮。
喜歡夜晚讀書的那份靜謐與安詳,而今日所讀之《苦雨》又令我欣喜之余多了一絲哀傷。此文寫于1924年,作者對于“五四”運動失望之余,精神上比較苦悶,思想立場也不是那么明朗堅定,因此文中總透出那么一點淡淡的哀傷。
此文的文體采用的是書信體,娓娓道來,明指“私事”卻又不是“私事”,更多地透露的是作者當時思想立場的一種迷茫。
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通過回憶、想象來描述作者眼中各種各樣的雨。先由北京的雨聯(lián)想到旅途中的雨:“臥在烏篷船里,靜聽打蓬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擼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遙想你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著四打之內(nèi)的汽水,悠然進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多么生動形象的文字,毫無華麗的辭藻,場景卻如臨眼前,想來這與作者平日的細致觀察與積累不無關系。
接著又寫到北京的雨將建筑缺陷暴露無遺,“梁上君子”們也趁機光顧,自己及鄰居好友一并受驚。隨之自然過渡到北京夜里的雨常使人難以入睡:“那樣嘩喇嘩喇的雨聲在我的耳朵已經(jīng)不很聽慣,所以時常被它驚醒,就是睡著也仿佛覺得耳邊粘著面條似的東西,睡的很不痛快。”最喜歡此句中的“粘著面條似的東西”一詞,讀罷三遍還是忍不住拍案叫絕,想來再沒有比這更形象的比喻了。
倘若以為作者此段僅限于寫夜晚之雨便大錯特錯了,而后又擴展到了失眠的另一層原因,不僅僅因了這雨聲,還因為擔心書房漫進雨水。于是,作者看到書被淹時的無奈與自嘲又躍然紙上。
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寫到只有兩種人最喜歡大雨。一種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種則是蝦蟆(蛤蟆?)。“蝦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靜聽,往往變成一種金屬音,很是特別,又有時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程蛙蛤為吠,大約也是從實驗而來”,短短幾句,便將大雨過后一片蛙鳴的情形描述的淋漓盡致了,又引經(jīng)據(jù)典,更添無窮趣味。
最后,作者想到大雨對于鄉(xiāng)下的朋友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幸,不愿虛情假意地去悲嘆,只想說一點自己的“私事”,由此便升華暗喻了此文的寓意,讀來意味深長。
綜觀此文,不管是旅途中的雨、建筑中的雨、夜里的雨、開心的雨、歡樂的雨、不幸的雨,其實作者都是在寫自己心中的雨。有回憶,有聯(lián)想,更有想象,讀來不失為一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