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告別"啟示錄
? ? ? ? ? ? ? ? ? ? ? ? ? ? 郭曉楓
? ? ?連續幾天暖意融融,這在初春的北國,是難以想象的。辦公桌靠近窗戶,每天上午,飽滿的陽光整塊傾瀉進來,打開窗戶,再邀暖風入室,佇立間,閉目養神,心底涌起諸如生命美好的情愫。正這么沉浸著,手機推送的一條新聞把我拉回現實,掃一眼標題,有些無法淡定,是關于死亡。手機每天推送若干條新聞,從生活的狗血劇情到世界的風云變幻,每一條的標題都異常"驚悚",處心積慮地想讓你點開去看。時間一久,手指察覺到其中的無聊,不再輕舉妄動,這次卻不假思索地直接點擊進入——新聞的當事人是瓊瑤。
? ? ?上一次聽說她的報道,是三年前狀告內地編劇于正抄襲自己作品。從起訴到獲勝,漫長的八個月,足夠折磨人,完全迥異于她筆下那些柔弱的女主角,瓊瑤女士對名譽的維護和韌性令人欽佩。三年后,已79歲高齡的她提前交代身后事,在寫給兒子兒媳的信中,她叮囑,無論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鸹蟛扇』ㄔ岱绞剑话l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盼一切從簡。
? ? ?倚窗放下手機,想起林黛玉《葬花吟》里的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寫了一輩子言情小說,希望告別時不被驚擾擺布,瓊瑤為自己也為筆下那些女神做了最后的傾訴:從生到死均保持人的尊嚴,保持優美姿態。一直以來,我認為作品就是作者,覺得現實中的瓊瑤一定也那般柔弱矯情。萬萬沒有想到,世人最難坦然面對的死亡,她竟如此超脫,心無掛礙,看穿死亡真相,不打算做任何卑微的妥協,這份膽識,已在千萬人之上。
? ? ?置身于死亡陰影的籠罩下,在求生不得之時,千萬人大概只有一種心態:但求一死。沉重的肉身被抬起、放下,被插入各種管子,被注射各種針劑,親人聚攏在身邊,緊緊盯著儀器上的指數,它關乎生命所有體征。呼吸,氣若游絲,這意味還活著,也意味隨時會死去,每一次呼吸對生銹已久的身體而言,都是一場浩劫。活著,已失去所有的美好,包括尊嚴、優雅,那耗費半生心血養就的,跟著一聲聲殘喘就碎了一地。
? ? ?這樣的場景在醫院重癥監護室中最尋常,已成定局的宿命,再強大的過度治療也無濟于事,在一片鬧哄哄中,飽受屈辱的肉體恨不得靈魂立刻出竅,卻又只能在慘白的病房中繼續做些徒勞的掙扎,配合著家人的厚愛,也配合著現代醫學的冰冷無情。
? ? ?千萬人對世界的最后告別,就以這樣的方式充滿著撕裂和掙扎,且不停復制下去,成為無數個家庭逃不出的夢魘。人世間的告別那么多,除了死亡,人們都注重保持一種優雅,輕輕地揮手,慢慢地轉身,連傷感都化了一層淡淡的妝,那是竭力在成全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勺詈筮@場告別,像一卷散在地上又沾了水的衛生紙,再怎么卷,也沒意義,最后只能支離破碎。
? ? ?盡管備受煎熬,卻極少有聲音表達要"靜靜地走"。我們一直都主張"好死不如賴活",即使尊嚴掃地只剩一口氣,我們都希望挺著,挺到死。而那余生中的余"時"余"分"甚至余"秒",擠滿苦痛和屈辱,心有不甘卻無能為力。也許正是參透這些無謂的掙扎,瓊瑤才作此聲明,這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搶奪。在死神降臨之前,盡力而為,把原本屬于自己的尊嚴和優雅都搶回來,讓靈魂飛升上天之際,還能張開翅膀。
? ? ?另一位同樣值得尊敬的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一直與病魔斗爭,也許正是因為斗爭的時間太過長久,對死亡反而無所畏懼,甚至視為節日。
? ? 無論拒絕斗爭還是斗爭到死,都一樣加倍珍愛自己的羽毛。截然不同的態度,完全一致的追求,這樣充盈的靈魂注定擁有充實的生命!這,才是告別之際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