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學習必須的兩本工具書后,我們便開始了跟從焦老師的學習之旅。起初,沒有固定地方,前三次的課程都是我找朋友借用地方來上課,第一次在交大蘭蒂斯城小區一朋友上課的地兒。第一次課程除了我和杜杜、娜娜外,還有張林和謝言。我們五個學院,外加焦老師。在這次課程之前,焦老師就給我們布置了作業,讓我們寫《說文》上部首。我的第一次作業如下(不是最好的,好在也不算最差的):
剛開始練習的小篆
第一次正式作業
第一次正式作業,講真,再回頭來看,感覺真丑!
漸漸地,一次次的作業,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就在進步。老師先看了看我們的作業,都做了評價,隨后,我們開始了真正的漢字學習。
猶記得第一次學習時,大家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新奇而興奮:
“丨”這是個部首,也算是個漢字,你們可知道讀什么?老師寫在黑板上問時,我們竟然全軍覆沒,學習之后才明白竟然讀“gǔn”,是一個棍子的象形,上下通之意。
甚至大家都不認識“草”這個字作為部首時的篆書。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屮、艸、芔、茻”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寫法都有所了解,也看到漢字的演變過程。最終,對這幾個漢字有了很深的印象,原原本本地了解漢字的發展過程,對漢字的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我們中國漢字最大的特點便是多音多義,因此,學習起來障礙還是有的。尤其是外國友人學習漢語時,往往會誤用。
屮,《說文解字》:艸木初生也。像丨出形有枝莖也。從這個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棵小草上面兩片葉子,漸漸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符號。
艸,《說文解字》:百芔也。從二屮。 兩棵小草、四片葉子,像草的形狀。現在一般寫作“草”,作偏旁時為“艸”。
芔,更多的屮為芔,平常寫作卉。我們常說花卉,卻很少有人就細細分析卉字的含義。
茻,《說文解字》:眾草也。后來也寫作莽。我們常用一個詞語“草莽英雄”,其意思為舊時指在山林出沒的農民或者強盜中的著名人物。草莽,即為草叢、草野等。
這幾個漢字其實從外形大致就可以判斷出漢字的本義。
篆書是中國漢字發展的里程碑的文字形式,它還能夠算是偏象形的而文字。從字形很容易看出來漢字的本義。所以,篆書真的是應該了解的一種字體。出去游學我們會特別留心一下景點的對聯,甚至會談論一下對聯的字體、平仄等,以前,每每到一個文化底蘊較為濃厚的景點,基本是忽略對聯的游覽,因為,基本不認識字體,不認識繁體,讀出來的內容也是斷斷續續的,繼而,興趣就喪失了。
也許,我們中國的很多古漢字、古字體漸漸更多的人都不認識了,文化真有可能就斷層了。這也許是我們應該深思的方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