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學習的書是來自加拿大的克里斯多福·孟,他是加拿大人,親密關系咨詢專家,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這位作者,在和他的妻子結婚前,是一個堅定的單身主義者,當然,他已經結婚25年了。他在書中,拿自己親身經歷的痛苦舉例,讓我們看到一個痛苦男人在婚姻中,不斷洞見自己,洞察婚姻的狀態,最終,書中講述的核心是這一句話——在追尋美好的親密關系道路上,命運掌控在你的手中,那就是接納和正視真實的自己。
很多在親密關系中有過痛苦經歷的人,都會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怎么樣才能獲得永遠幸福的親密關系”?正確答案是——先放棄這個念頭。這也正是本書以及很多相關書籍所提到的,人生沒有“一勞永逸”和“一招致勝”的方法,而更多的是,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不再遇到問題,而是,如何解決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遇到的問題。
本書探索了親密關系過程中,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絢麗期、幻滅期、內省期和啟示期。
“絢麗”階段就是蜜月期,兩個人如膠似漆,親密無間,無論怎么看都那么的順眼。
隨著關系的推進,兩人進入“幻滅”階段,雙方開始看到對方的缺點,內心生出遺憾——之前怎么沒有發現啊!
當發現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多,就到了“內省”階段,這個階段是最痛苦的,既會恨自己當初瞎了眼,同時自己也會從中反省自身的問題,正視內心真實的自己;可是,很多人的親密關系到不了內省期,在幻滅期的時候,就選擇中斷了親密關系。然后再尋找,再失望,再尋找,再失望,失望越來越多,自己得出結論——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沒有好果子吃,還不如,一個人過。
如果親密關系能穿越幻滅期和內省期,最后到達“啟示”階段,兩個人接受自己的不足,共同成長,就能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相互包容,擁有幸福的親密關系。
我們先從第一個階段開始——絢麗期。
“絢麗”階段就是蜜月期,兩個人如膠似漆,恨不得天天在一起,上個廁所都不分開。
你有沒有發現,和你發生親密關系的伴侶,大概都是同一個類型。比如,性格都比較溫和、或者都是大叔、或者都是女漢子、或者都是嬌滴滴的小美女?這就是吸引磁場。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親密關系背后真正的動機是——需求。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贊賞、撫摸、相擁而眠、快樂、安全感、自尊……等等。
這是人類共同的需求。所以,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希望父母滿足我們這些需求。可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也沒有辦法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沒有滿足怎么辦?直接放棄嗎?不會。我們會用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等等,來獲得父母的注意和滿足需求。當無論我們怎么鬧,父母都不能滿足的時候,我們就假裝不需要這些需求,把這些需求丟到“地下室”,也就是我們了解的潛意識。
在我們成年后,潛意識就會不斷引導我們,去尋找那些能滿足我們需求的人,也就是理想的父母。
我們希望在這世界上有一個專門為我們創造的女人(男人),TA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開我的心房,讓我體驗真愛。只要找到了TA,我們就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 ? 我們會手牽手走在鄉間小道和草原上,即使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彼此幾乎不開口說話,只會偶爾交換一些充滿智慧或幽默的意見。我會是TA的最獨特的唯一。我們相信,兩個人相遇,在通過快速的愛情考驗之后,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個人,可以無視我所有的缺點,絕不傷害我。即使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而且,永遠覺得我很了不起。
這個人,可以為了我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
我們想要變得“特別”,是我們小時候最重要的歸屬感。但是,我們的父母給不了我們想要的。
所以,我們在進入青春期后,開始制造夢想。不斷的拼湊完美夢中情人的特質——她要像母親般慈愛、溫柔,并給人安全感,像是某位小學老師那樣成熟和親切,像個大姐姐一般善解人意,像另一位小學老師般性感,像從前同班女孩的幽默感。簡單地說,她概括了我情緒上和心靈上所有的欲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如此完美的人符合自己的要求。怎么辦?那就改造一個夢中情人。先找一個相對符合條件的人,然后給自己打氣,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改造計劃!
改造對方,一般有兩個方式——
一個是暗示,一個是明示。暗示,主要是希望你的愛人滿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變現出軟弱的樣子,就是通過各種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寫著我有不滿,可是我就不說,你應該懂我。
當暗示不頂用,或者對方太神經大條,接受不到你的暗示的時候,我們最常用的句式就是——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怎樣怎樣……(請自行填上每日一需)。
這樣,我們就能證明:我是重要的,你是愛我的。
熱戀中的男人和女人啊,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
“對方無時無刻都在努力讓自己開心,你也一樣努力讓對方開心”這個狀態會一直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可是,這樣激情的美好時光,各種心理學家和婚戀專家告訴我們,最多能維持2年,人就會趨于平靜。因為長期處于興奮狀態,人很快就會死掉。你能想象你的愛人長期無條件的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會發生什么事?要么對方會精神崩潰,要么會英年早逝。好在,人類的求生欲都很強。
我們過高的期望,帶來的就是相應的失望,你會認為,對方要么故意不滿足你,要么對方很自私、根本不愛你,所以不愿意滿足你。
當我們對別人取悅我們的能力報以太大的期望,我們必定會失望。
不斷的失望,就累積成了憤恨。然后我們就掉進了幻滅的深淵,開始懷疑親密關系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談了幾次戀愛,或者結過幾次婚都以失敗告終之后,我們會得出結論——親密關系都不會有好結果,不如一個人生活。
而事實上,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和無知,正是造成親密關系失敗的兩大原因。
書中說,期望等于憤恨的前身,也就是說,我們的期待最終會變成憤恨。
幸好,我們都是愛學習的人,所以,我們可以學到一個處理的方法,那就是當我們對親密關系不滿意的時候,先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的,到底是什么?你可以做一個練習,回想一次最近或者印象深刻的沖突,你在當下,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其實,我們最終想要的,是被關注,被愛。所以,洞見自己,才能洞察他人。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內在的力量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渴望被愛,我們有能力愛自己,而是一味的繼續往外找的時候,我們就會掉入第二個階段——幻滅期。
幻滅期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坍塌的,是從一磚一瓦開始的,一件又一件你渴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你漸漸發現對方很多的缺點,比如說謊、遲到、衣服亂丟、不幫你做事、忘記你的生日、很晚才回家……等等。
其實,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開始審視自己和對方,讓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
當我們在向外尋求快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改造伴侶的計劃又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開始了。我們又有了新的行為。
第一個,是偏差行為,也就是想吸引對方注意力的行為。一共有4個行為。第一個行為是控制愛人——不可以和豬朋狗友玩、不可以抽煙、不可以做一切你不允許的。我們以為控制了愛人,就能避免夢想的幻滅。第二個行為是耍小心機,比如我們裝可愛、害怕、有趣的樣子、很脆弱,很酷的樣子……等等。
第三個就是報復,比如在對方很急著出門的時候,故意找不到鑰匙,看到對方急的樣子,就有莫名的報復的快感。
當所有的伎倆終有一天,被對方識破,對方對你產生了厭煩,就不再注意你了。最終,你會放棄,雖然心中有不滿,但是,至少沒有那么痛苦了。
一旦你開始放棄,就進入了親密關系中的權力斗爭,也就是爭奪關系中的控制權,也就是誰更強。這個階段,對方原來所有的小可愛和小怪癖,通通變成了讓你心煩的缺點。以前吃飯嘴巴吧唧吧唧的,你覺得好可愛,現在覺得好粗魯。以前對方不化妝不刮胡子,覺得好真實性感,現在覺得好丑好邋遢……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有三個階段,一個是吵架冷戰諷刺等野蠻的方式,挑剔對方的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穿衣風格、頭發長度。一句話,就是找一切能攻擊對方的方法。
當關系的雙方不斷的攻擊彼此,不斷受傷,于是,開始學習圣人般的忍耐力,我躲不過,我忍還不行嗎!忍到最后,發現,算了,還是外面的姑娘比較溫柔。
而實際上,我們能有更多的洞見和洞察,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人都想要控制對方的行為,是想控制過去的創傷。
在這個階段,我們在每一次吵架或情緒出現的時刻,其實都是自我洞見和療愈的好時機。因為越親密,才越有機會看到對方的“丑陋”。
而當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們會產生憤怒的情緒。表達憤怒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攻擊——批評、指責、威脅、甚至辱罵和打架
第二種,冷戰——沉默,不說話。這一種是男人常用的方式,就是一種“老子懶得理你”的狀態,這樣其實更容易讓女人更憤怒。我以前有個前男友,就是這個樣子,差點把我給氣死。
第三種,被動攻擊——裝好人,裝受害者。讓對方產生內疚來懲罰對方。這一招,女孩子常用,比如男人問“寶貝,你怎么了”女孩子回答“我沒事,你忙你的吧”。
聽到這里,估計沒有戀愛的姑娘,都不敢戀愛了。其實,化解的方法是有的。只要我們愿意嘗試化解沖突。比如放下立場。在婚姻里,你愿意選擇自己是“對的”,還是選擇“快樂的”?有調查發現,幸福的婚姻里,彼此都認為自己是錯的一方。而在糟糕的婚姻里,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在婚姻里,沒有對錯,只有不同。因為,每個人出生的環境不一樣,成長的經歷不一樣,養成的信念系統就不一樣,我們不能改變別人,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
那第二個方法,叫接納痛苦。時間能治愈一切,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要面對痛苦的真相。真相就是,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缺點,兒時都有或多或少的創傷。而這些創傷,別人看不見,甚至自己都看不見。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愛和感恩,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別人看不見的世界,不要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要求別人。真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親密關系,只給了我們為對方做點事的權利,沒有別的。
接下來,我們來到第三個階段,內省階段。內省,就是檢視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很多親密關系到達不了這個階段,是因為,他們的親密關系,早就死在了幻滅階段。因為,這個階段是親密關系中最痛苦的。你竟然要承認這些丑惡的事物,其實就是你的一部分,噢!天啊!不不不!那肯定不是我。
而事實上,我們內省的終極目標,恰恰是為了讓你能和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同時用愛來面對。
你可以做一個練習,下次吵架時,一個人在罵人的時候,另一個人就想象自己在看著一面鏡子。鏡子里面的人就是你自己。當你知道鏡子里面的人就是你自己,你會心生慈悲之心。你會發現,伴侶的攻擊,其實是在發出求救信號——我不快樂,我受傷了。我需要你。
你對愛人付出什么,其實就是對自己付出什么。
你對愛人批評什么,其實就是在批評你自己什么。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和面對真實的自己,我們永遠無法愛上自己,也無法真正享受親密關系的喜悅。
那我們應該如何內省?本書給了我們參考答案。那就是跳出受害者的監獄的心態。
第一,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我們要去尋找新知,來解決問題。
第二,所有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的經驗,就像我們打怪通關一樣,打不過去,就再采用別的方法,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第三,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把內心想要和不想要的,都投射給了外界。其實,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100%負責。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這個爛攤子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要么接納,然后去改變,要么,我們就永遠這么惡心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我們的自由不是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親密關系里,少問為什么和憑什么,多問怎么做,我能為此做什么。
第六,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心中有愛,就會尋找解決的方法。在親密關系中,吵架需要兩個人才可以,但是,停止吵架,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在親密關系中,通過內省,能讓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同時用愛來面對。那就會來到第四個階段,啟示階段(啟發的啟,示愛的示)。
記得武志紅老師說過,親密關系是檢驗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程度的最直觀標準,一個人的本性,更容易在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中顯露出來。
我們最終發現,兩性關系是自我發展的修煉場,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生命已經夠豐富了,不用去尋找更多。因為,擁抱你所擁有的,你就會擁有你所愛的。
最后,我們平靜的接受親密關系中的真相,那就是——你的伴侶不是你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和讓你開心,也不是他們的責任。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填補你從小以來的匱乏。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它。我想,這句話,用在親密關系中也非常適用。因為,在追尋美好的親密關系道路上,我們都是自己的英雄,命運掌控在你的手中——接納和正視真實的自己,仍然熱愛自己,熱愛那個不完美的另一半。
最后,我們來回顧今天這本《親密關系》的重點,本書闡述了親密關系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絢麗期、幻滅期、內省期和啟示期。除了絢麗期,其他三個階段都會發生沖突,我們可以運用六個方法來解決沖突,而不是避免沖突。而很多親密關系,沒來到內省期,就已經以失敗告終,這往往是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和無知。
今天我們學習了本書的方法。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知識,是沒有用的,除非你去用。
同時,只讀了一本書,或者一年的書,以為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思想,趕緊消滅吧。我們不會因為讀了哪本書而變得智慧,就像不會因為吃了某一碗飯而長高長大是一樣的道理。
就算你今天回去開始使用書里的所有方法,親密關系也不會一下子變得更好,甚至你會失敗很多次,又甚至你會懷疑,學習是沒有用的、什么方法都是沒有用的。
是的,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就像小時候,吃了很多飯,還是沒有很快長大的絕望,是一樣的。
好在,我們最終會長大。好在,我們通過學習,會慢慢的感受到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