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CC第一部:第二章:精神分析觀點
上一章從生物學理論闡述女性的演化已經社會學認識,這一章開始從精神學觀點來闡述女性個體。文章提到“俄狄浦斯”情結。是說男孩在自體性行為階段已經一個對象鏈接起來,男孩子迷戀母親,想要與父親等同。他對這種意圖卻感到非常的害怕,擔心他的父親會為此責罰于他,把他變成殘廢。這是我們現代常常說道的“戀母情結”。有學者也提出了女孩性發展過程中的“戀父情結”但是很可惜這個觀點并不是站在女孩的角度提出,更多的是站在父親本身來定義的。男孩和女孩的發育過程中不同的是,女孩同男孩一樣也先迷戀于母親,只是男孩是在任何方面都沒有受到父親的影響。女孩同男孩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實現超我的一個過程。因為女孩也會意識到她們與男孩不同,女孩子惋惜自己沒有陰莖,感覺自己是天生的比男孩子少了一些東西。為此感到痛心,并希望引起父親的注意,慢慢的女孩會對她的母親產生一種對抗情緒。
我必須承認我看這本書是非常的吃力,但是都到這一段我突然想到,在現實社會中,女孩子往往是真的更傾向于跟父親關系更加友好,而男孩子雖然最抵觸和最愛吵鬧的是與母親。但是不可否認,大部分男孩還是與母親關系更加親密。哈哈雖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我們小時候性發育的認知有關呢!
哦!當然后來有學者提出相反觀點,也就是說女孩的性認知與父母無關。主要是成長過程中對“男性抗議”的一種形式。當然無論以上兩種論調似乎也都有各自道理。或者說學者都有相應的論據。不多討論。
但是性無疑是在人的生活當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生理學上描述生存者就是一個有性欲的身體!但是不應該把性看做是不可少的論據,性也只是諸多條件中的一個,《存在與虛無》的作者指出:人的首要事實,就是他同自己的身體以及社會內部他的同類身體之間的關系。但是人對外界自然事實同等關注。力圖在“能動的想象”中去認知自然界。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理解自然界。人賦予它的關注并不是由性引起的。確切的說性欲是由這些實在展現說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