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動不動就十萬精銳,八十萬人馬。
但實際上,在三國正史中,能統領一萬人以上的主帥并不算多。
今天,就來盤點一下,蜀漢集團當中,統領過一萬人馬及以上的主帥。
明確記載:
劉備
劉備作為蜀漢的創始人,早期行軍打仗統領的基本也就數千人的規模。
在入川的時候,應該帶了一萬至兩萬之間的人馬進去。
因為關于這個人數的記載,《三國志》和《資治通鑒》說法不統一。
前者是數萬步卒,后者是說不滿一萬。
但根據后來關羽鎮守荊州的兵力,加上諸葛亮入川增援來看,劉備統領的應該差不多就是一兩萬的兵力。
后來東征的時候,劉備統領了五萬大軍。劉大耳這輩子都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夷陵之戰并非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實際雙方力均勢敵,主流觀點兩邊都是五萬。
劉備集團其中一萬還是沙摩柯帶領的五蠻溪士兵。
東吳集團則是清一色內部軍隊。
論綜合實力,其實東吳可能還略強。
關羽
在收了劉琦的一萬人馬后,加上借了荊州那塊地,零零散散收復的郡縣,以及劉表一些舊部數萬人馬的歸順,劉備集團當時的兵力不會超過十萬,可能僅六七萬。
畢竟,在劉表鼎盛時期,荊州全境軍隊也不過十余萬人。
何況,此時劉備的荊州沒有包括襄陽、南陽郡和江夏部分地區。
入川的時候,劉備帶了不超過兩萬人馬,因此關羽鎮守荊州時,可以統領調動的巔峰兵力不會超過五萬。
龐統死后,諸葛亮和張飛、趙云再度入川,至少也會帶上一萬多人。
那么,實際上,等到關羽北伐攻打襄樊的時候,他統領的兵力最多不會超過四萬,實際用以進攻的人數大概只有三萬左右。
所以,關羽的襄樊之戰盡管最后以失敗告終,但他利用三萬左右的兵力,打出威震華夏的局勢,含金量不可謂不足!
張飛
張飛統領過一萬人以上是在巴西郡擊敗張郃。
當時張郃一邊忙著強遷巴西郡等地的居民到漢中,一邊忙著跟張飛軍隊對峙。
張郃本身用兵能力是不差的。前邊立了不少戰功。
他投奔曹操的時候,還被稱為“韓信歸漢”,足以見其軍事素養。
但就是這位老油條,在和張飛相持五十多天后,被對方另辟蹊徑,帶了一萬多精銳,來了個回首掏。
結果張郃軍大敗,本人只帶著十幾名士兵跑了出去。
馬超
在歸順劉備之前,馬超很明確統領過萬人以上的軍隊。
第一次是統領一萬多人進入關中支援鐘繇,此戰部將龐德還親斬了敵將郭援。
第二次便是和韓遂、馬玩、梁秋、李堪等關中諸將十支部隊起兵總共十萬反抗曹操。
馬超本身肯定也統領超過一萬人馬了。
第三次就是在潼關之戰,當曹操和許褚只剩下一百多虎士部隊斷后的時候,馬超統領著一萬大軍頃刻間殺到!差點要了曹操的老命!
在被曹操擊敗后,馬超投靠張魯的時候已經沒多少自己的部曲了。
加入劉備麾下后,關于馬超的作戰也僅有漢中之戰與張飛被曹洪擊敗。
但這只是偏師,基本不可能統軍上萬。
諸葛亮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其實沒有單獨領軍作戰的機會,主要打理內政。
入川的時候,諸葛亮算是首次以主帥身份帶了一萬多人。
但估計分給張飛和趙云各自三四千人,自己部隊也沒多少了。
北伐第一戰,也是諸葛亮的最富裕之仗。號稱有十萬人。
可惜這樣一支訓練有素、信心滿滿的王牌之師,卻因為街亭之敗功虧一簣。
之后,諸葛亮多次北伐,也是以數萬人的規模進攻。
李嚴
作為劉備托孤重臣,李嚴擔任中都護,但實際上他當時督領的只是永安城的中外軍事,并非全國的。
真正的軍權還是在諸葛亮手中。
當曹魏三路大舉進犯蜀漢的時候,李嚴奉命統領兩萬人鎮守漢中。
可見,李嚴作為江州總督,能統領的部隊規模至少會是三萬人。
只不過,中后期李嚴開始沉迷于斂權,企圖和諸葛亮分庭抗衡,甚至想開府治事,卻沒想著興復漢室。
最終自食其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王平
蜀漢的鎮北大將軍,主要職責是守漢中要地。
當時曹爽來襲,眾人都說漢中兵力未滿三萬,無法阻擋。
那說明肯定至少還有兩萬多人。
加上王平此時的職位,很顯然他就是統領漢中這兩萬多人的部隊了。
王平此人軍事方面的素養還是很優秀的,可惜吃了沒文化的虧,也沒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指的是培養為接班人的那種)。
否則,他可能會是比姜維更優秀的北伐主導人。
蔣琬
蔣琬是諸葛亮的第一位接班人,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蔣琬就給他打下手,主要負責糧草運輸、兵員補充等任務。
諸葛亮曾經跟劉禪說過,如果自己發生什么不測,蔣琬完全有能力接替他處理一切軍國大事。
蔣琬有創新精神,他認為諸葛亮以往北伐都是朝秦川方向打,不如另辟蹊徑,造船沿著漢水、沔水,去攻擊魏國的上庸和魏興兩郡。
但他的計劃被比較多人反對,認為失敗的話撤軍是個大難題。
蔣琬鎮守漢中六年多,魏軍從未敢來入侵。
保守預估當時統領的軍隊應該有三萬多人。
費祎
作為諸葛亮的第二位接班人,費祎的規劃比起蔣琬要更加保守。
但他曾在244年統領軍隊至漢中,并最終擊退曹爽的十萬大軍。
這次帶了多少人馬沒提及,但肯定多于一萬人。
加上當時費祎已經為大將軍身居高位了,全國軍隊指揮權也都在他手中。
只不過,姜維一心想著率大軍去攻取隴右,費祎畢竟是他的頂頭上司,就限制他的兵力,每次都控制在萬人之下。
姜維
作為諸葛亮的第三位接班人,在費祎遇刺之前,姜維的統軍人數都沒有超過一萬人。
費祎死后,姜維主導北伐大業,從此開始了數萬大軍連年征戰的局面。
姜維的主導下的北伐戰爭頻繁卻收效甚微。
不能說蜀漢是因為他加速滅亡,畢竟他也打過勝仗,他也確實是心存漢室,但他似乎是更加看重建功立業。
其實很不想用窮兵黷武、好戰無功來形容姜維,但他確實是精準貼合了這樣的操作。
我們不能否認他為蜀漢傾注的心血,包括最終以身殉國的精神,卻也要認識到,他確實不算是一個理智優秀的主帥。
可能統領過萬人以上的:
魏延
為什么說魏延可能曾經統領過萬人以上的部隊呢?
因為在劉備破格提拔他為漢中太守的時候,他曾經說過,如果曹魏那邊有派了將領率十萬大軍前來,那么他愿意為劉備將其吞掉。
你要吞掉十萬大軍,再怎么少,兵力也不可能少于一萬。
因此,當魏延是漢中太守的時候,他統領的兵力大概率會是一萬以上,畢竟,那是抵御曹軍的漢中要地。
黃權
黃權?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意外。其實不然,黃權此人是深受劉備信任和喜愛的。
當時劉備東征,黃權自告奮勇想當先頭部隊,但劉備沒有同意,而是讓他率領一軍,防御曹魏的進犯。
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夷陵之戰劉備東征的兵力大概是五萬左右。
那么,他讓鎮北將軍黃權督領一支一萬多人的軍隊來抵抗曹魏,是不是也挺合理?
當然,這支隊伍更大的人數范圍應該為五千人至一萬多人。
以上,就是蜀漢集團統領過萬人部隊的主帥。魏延和黃權是經由推測,也有可能屬于該列的主帥。
至于趙云和黃忠為什么沒有,按照已有的史料,是推算不出來統領過萬人部隊的。
趙云:入川之戰最多統領三四千,因為諸葛亮總共帶了一萬多人;箕谷之戰,趙云作為偏師疑兵,同樣不會帶領超過萬人部隊,因為只是疑兵作用,加之當時也分不了那么多兵力給趙云。
黃忠:在升遷為后將軍之前,以黃忠的官職,不可能帶得了萬人部隊。之后,大概也是很快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