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最終的結果還是和那些僅僅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人一樣: 沒啥結果。即,拿不出“成績”來。
有些人也許會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許他們是對的,可并不全面。
他們也許沒有想清楚,很多事情我們最終與世界交換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沒有結果拿不出成績,那,和沒有努力的區別也許就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為什么我們確實努力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呢?
也許是我們缺乏結果思維。比如說學習,也許我們并不清楚這些問題:
學習的結果是什么?
這個結果對你有什么意義?
這個結果有可能對別人產生什么價值?
其實曾經我也不清楚。
這些問題的思考都源自于,當我經過一個月的學習,我開始反思時,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為學而學的大坑,成為了沒有結果的低水平勤奮者。為什么會這樣?
這些問題一直在我的大腦里對我的思緒窮追不舍,結果某天我既然夢里想清楚了個問題,這也許是我曾經說過的,很多思維在我的腦海中留下某些痕跡,它們相互作用進而產生某些反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吧!
我的理解學習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 為了學而學。
不知道自己為了啥而學,僅僅是需要學習時的感覺來滿足心理需求。
第二, 為了考試而學。
這也許大部分人的現狀吧!可這里面有個問題,就是考完試之后,學的東西都會很快就忘了。你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嗎? 國外有研究證明:大腦對于已經完成的任務很容易忘記。(蔡格尼克效應)
第三,我覺得是最高級的,為了掌握知識與技能,而成績只是順帶的事,因為那只是內在的知識與技能外顯而已。換句話說,成績是只是外在的一紙證明而已。
把這里想清楚后,我開始慢慢清晰了:
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學到東西才是結果,學到東西我才能提升知識與技能,提升了知識與技能我才會有價值,有價值的外在體現就是有人愿意為我的知識與技能付費。
結果思維是一種把自己能力和行動轉化為價值的思維方式。這三個問題會有助于你關于結果思維的思考
我做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什么?
這個結果對誰有價值?他們看到什么東西才覺得完成了?
這個結果還有更大的價值嗎?如何放大與持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考慮到結果,然后我們就會問自己:現狀的我,如何才能達到?進而你的行動就會發生改變,不信你就去試試。
下面來分享我思考中關于英語的部分:
我學英語是為了流利的看原著和上純英語課程,順帶把雅思或托福考了,因為那是自己能力外顯的一紙證明,也是最直接的證明。那至少我得看得懂《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等著作,那至少我得聽得懂TED等系列視頻。既然這是結果,那我怎么辦?
有時我們不僅僅要抬頭看看方向,也要低看看自己擁有什么,然后再考慮如何到達。
首先我的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維度的能力都太弱,就需要打基礎,打基礎絕對不是去背單詞,而是先學音標與基礎語法,選用了賴世雄的美語系列書籍,同時直接去弄原著,既然我追求的是聽得懂、看得懂,那么讀與寫就暫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那我就選用有聲書。記住學習只是過程,結果才是重要的。
這個結果對我價值比較大,因為我可以不用再等別人翻譯了,我才能看我想看的文章與書籍。我也可以先于很多人接收到了優秀的思想,這些都可以使我領先于大部分人。
我在此強調,這僅僅是我的思考,你的問題還你得自己去思考,因為只有你自己考慮清楚了,你才會去長時間的去做。
當你面對一個重大的機會或者誘惑,你思考下,然后回答說:這個很好,但我時間精力有限,我有更重要的事去做。這就說明你很大程度上已經想清楚了,畢竟自知之明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最后分享兩句話:
人和人的差別,就在于對于結果不同程度的思考深度。
人們做同一件事情,卻得到不同的價值,最主要原因是對于結果不同程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