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幾個盆友吃飯,他找到一家餐館,吃臭鱖魚的,又臭又辣的,說味道不錯,好吃。
吃完飯大家拼命的喝水,就討論起來,原來是魚太咸造成的。但對于腸胃不好的我,對辣的咸的不感冒確實不感冒。
吃完后,我們就開始分享了我們彼此最近對收獲。
我就從什么是好吃 講了下我反思學習的理解。
我問大家什么是好吃,有的說應該是色香味俱全,有的是辣。。。。。。。各種答案都有。
養成追問習慣的自己(裝),就提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想過好吃的好字,是對誰好嗎?
大家都說感覺好,這里的感覺是指嘴巴,舌頭,還是腸胃呢?
我們吃飯是滿足誰的需求呢?通常吃飯是肚子餓了,所以吃飯,當然,現狀物質豐富的情況下,為了嘮嗑也可以吃頓飯,但最高頻的不還是填飽肚子嘛。。。
如果是吃飯時為了填飽肚子,就應該想想肚子的感受,吃了辣的,臭的,會不會鬧肚子。肚子是否需要這類食物。。。。也更不會想到吃什么才會對肚子好了。
我們已經養成了“普世”價值觀,好吃,就是對味道負責,而不去追問是不是對營養負責,本來味道是用來鑒別營養價值的途徑,而現在的“普世”價值觀,很多味道已經遠遠與營養分離,更甚有的餐館學會了創新味道,不通過營養來回答味道,通過化學品來回答味道,甚至顏色,這也是什么毒xxx,地溝xxx的由來。。。。。
有句諺語叫:會叫的孩子有奶吃,我們身上的器官也是,對于感應靈敏的器官,因為神經系統的及時回饋,大腦會格外給予滿足,例如,饞(嘴),懶(腦袋),音樂(耳朵)。。。
而很多感應不及時,或者出問題才叫的器官就沒有那么好的待遇了,例如運動這件事情,都知道是對骨骼,心臟,肌肉,血液等器官都有好處,但就是這么多好處的事情,因為不會叫,它需要的時候不會叫,加上懶的干預,常常得不到行動機會。最終導致出問題了,不舒服了才知道為時已晚,才開始意識到真正要對它好。
我們都知道最常見的大病有胃癌,腸道癌,心臟病。。。。這些大病其實都是等到我們出問題了才知道,而整天亂叫吃這吸那的嘴巴舌頭卻很少得大病,這也就明白了,舌頭不知道胃苦的原因了,我爽就行了,你痛苦跟我無關,但是,這些可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那,都不能少,都要好,甚至要更高呢。
是的,我們聽過很多養生知識,喝過很多心靈雞湯,但當我們真正踐行的時候,卻仍然在服務那些會叫的器官,而忽視了那些默默無聞為我們任勞任怨的器官。
說了這么多廢話,就一個,當說對自己好一點的時候,仔細想想,這個好是不是真的好。是一瞬間的好,還是長久的好。是對有需求的部分好,還是亂叫的部分好,我們踐行的時候,可不要南轅北轍了。
之前養成吃咸的(作為一個山東人從小喜歡吃咸的),辣的(北上廣深特產)的習慣,最近在慢慢改變,清淡的食物嚼在嘴里,大腦蹦出彈窗,告訴自己,慢慢體驗,其實還挺好吃的。要慢慢的做到它(嘴巴)好我(腸胃)也好的生活習慣。
好吃=好營養(對腸胃好)+好味道(對嘴巴好)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