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讀書
我們為什么讀書?
歸納一下,大致應該是:為了考試,為了提高,為了娛樂,為了愛好等。
先說為了考試。
中國的文官選拔制度從隋唐開始就開始考試,這就是科舉制度。先不要抨擊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要知道,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優秀的文官選拔制度。即使到了明朝,利瑪竇等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發現了這種制度,還非常吃驚,給本國的皇帝寫信說中國的文官選拔制度多么地優秀。
今天我們對科舉制度能說出種種弊端,那種義憤多是出于對高考的痛恨,我們今天的高考,帶有濃重的科舉痕跡,于是也開始對高考也深惡痛絕。誠然,今天的高考確實是弊端不少,但是誰也設計不出其他一種制度能夠代替高考。三十年前,我們試行過推薦上大學,事實證明,那種制度不僅隱含著更大的不公,也是極大的教育倒退和文化倒退-------科舉以前,我們就是實行的推薦制。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傳統,我們把讀書和考試聯系的非常緊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現在,讀書考試雖然不全是為了做官,我們看到,最先進的國家里,最先進的學校,它的錄取,升級,畢業。還都離不了考試。
事實上,考試要讀書沒有錯,問題是考什么的問題。總是考試五經四書,文獻解讀能力代替不了經世濟人的本領,這是對學生智力的集體大屠殺,也是對文化的謀殺。封建社會考試也不總是五經四書,蘇東坡的宋代考試內容就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今天,我們的諸多考試也還有諸多弊端,我們僅僅希望能越來越少。據說江蘇已經準備不把英語成績計入總分。竊以為,這是對考生的一次大解放,至少有多少考生的智力和時間不被無恥地謀殺。但是,即使考的內容再少,還是要讀書,還是要分優劣,還會有考生考不上。因為這樣的考試是選拔考。高分可能低能,但是,不是高分一定低能,往往說高分低能最多的人,恰恰是分數不高能力也不高的人,這幾乎是對吃不上葡萄說葡萄酸的最好注解。要考試就讀書,舍此以外,具有普遍性的其他適用原則還沒有。
為了提高。
人生于世,最好能有一技之長,方能謀生,方能自立。為求著一技之長。我們或求之于人,或求之于書。工作生活中遇到新問題,難以解決,我們也須讀書。種地的農民想種一種新的農作物,沒有經驗,或許讀書,尋求方法;買件電器,不會使用,對比說明書,摸索操作,也是讀書;大夫為了手術更成功,可能從書中尋找更好的方法,科學家不斷讀書是為了走在前沿。此等種種尚是為了“技”.更有一種,為了“道”,探尋思想,提高認識,改變三觀,就如居士讀經,凡人求道。
人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是在“道”的層面上解決的。“道”的改變和提高多是依靠讀書。雖然菩提樹下可以靜坐悟道,但是,舞蹈以前也是讀了很讀書的。讀書,可以讓讓我們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與技巧,為此目的讀書就是為提高。這類讀書講究的是學以致用,因為它就是為用而學。
為了娛樂。
書有多種,有一種書就是為了娛樂,特別是文學藝術一類的書。雖然是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高審美,可以。。。。,但是,這些書首要功能就是娛樂。讀這些書時,讀者要知道,這樣的書主要作用是什么。娛樂就是對讀者情感的撫慰。一句話,哄你玩,別當真。別把小說當科技,別把戲說當歷史。別把孫悟空的駕云當航天技術,也別把梁山泊的黑社會活動當成解決社會矛盾的良方,魏蜀吳當然是有,關二爺刮骨和顯圣是為了生動。寶黛愛情據說是有很多社會內涵,排滿,反封建,宣淫,都可能有,但根本上還就是小說而已。這類書,是吃飽了,喝足了,無所事事,找個樂子才讀的書,曾有名曰:閑書。這種讀書盡量不要致用,一用就錯。讀此類書能學到很好的辭章文采。所謂文字般若。可惜,一批中文系的書生囿于此中未出,結果是培養了一批嘴尖腹空的才子。
為了愛好。
這是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什么都不為,就為喜歡,把讀書當成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習慣。這樣的習慣用之于考試,會讓考試不再痛苦,用之于提高,一切提高都在自然而然之中;用之于娛樂,更簡單--------這種閱讀本身就是娛樂。翻開書就是另一個世界,書中的人,事,思想,情感,撲面而來,是對讀者精神世界的洗滌和充實,是交流和切磋。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知識的獲得有極大的快感。精神世界會更加廣大,對現實世界的感知會更加地深刻和敏感。生命假如就是一個物質過程,這種習慣會讓有限的物質生命獲得更多的精神感知。邏輯使人善辯,不僅僅是口舌之利;數學使人嚴密,思維是智慧的經絡;歷史使人明智,不是全對,關鍵是真假歷史,唯有多讀,方能明辨,方能挑選;文學美于辭章,哲學美于思想。
猶太人沒有畢業的概念,要的是終身學習,培養的就是這種讀書的愛好。幼兒初讀書,媽媽會在書頁上抹一點蜂蜜,直觀的告訴孩子,書是甜的。所以,猶太人雖然人數只是華人的百分之一,但是其科學文學藝術巨匠比華人多得多,尤其是近現代。教師的作用之一是教會學生讀書,所謂“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道理都知道,只可惜,為了升學,為了任務等等原因,我們的學生根本不喜歡讀書。原因許多種,但是有一種不可忽視:我們的很多老師就不是喜歡讀書的人。常年的照本宣科,更加的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皓首窮經,說不定那還是本自欺欺的“經”,荼毒生靈不說,連自己也被毒害了。
讀書不必限文理,文理分科是適應近代教育管理才出現的形式。一個人對知識的吸收不必局限于文理,一切學科歸根結底都是美學,別人分文理是為了管理的方便,我們自我禁錮就是愚蠢。
自由讀書,還要看你自己對文理的理解和喜好程度,但是不要把“異科”做異類。因為讀書而成為書呆子,原因就在于營養偏科或者食古不化,罪不在書。讀書不可炫耀,炫耀往往悲劇。海龜和青蛙的論爭讓海龜很不高興,悲劇在于信息量的不對等。而且是,有意的炫耀會激發無知者的斗志,結果是,一次預想中的賞心悅目的知識秀,成了心情沮喪的爭論。辛辛苦苦讀書,給別人科普,結果是別人還不買賬,豈不冤枉哉?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的話,有道理。解決的辦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多讀書,對比發現,會知道真偽。
讀書就是一個生活愛好或者謀生方法,沒有高尚低下的說法。也不必把一切都求之于讀書,讀書也非百病包治的靈藥,讀了帝王學未必就能做皇帝,不讀帝王學,一路猛沖猛打不講禮義廉恥照樣混得天下。不過,做總統估計要好好讀書才行,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總統是文盲。
讀書也有弊端,比如會耽誤打麻將。
時至今日,讀書的形式可以有多樣。按照形式法則,窗簾就是在窗口調節空氣和光線的裝置,未必就必須是布做的,可是塑料的或者其他的材質。讀書亦然,按照形式法則,讀書就是從文字圖畫記錄中汲取知識,傳統的傳載材質是紙,現在是電腦一類的新的科技形式,也是“書”,也可以“讀”,只是電腦有不同于傳統的書,不僅是個圖書館,幾乎就是一個虛擬的社會,所以,電腦讀書,應該明白一點,我是干什么,是讀書學習,自然就是讀書,要是只看愛情動作片,那就不是讀書了。不對,也是,原來還有《金瓶梅》呢,那也是一本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