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不喜歡看電影,相比于電影電視劇,我更喜歡于靜止的圖畫和文字。
“根據原著改編”。
這話一出,就硬硬在你和作者之間插了個第三者,生生隔斷了你跟作者之間所有曼妙美好的溝通聯系,故事變了模樣,思想出現斷層,無味又無趣。
時至如今,倒是漸漸明白了,看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必須得拋開原著。原作與電影,大約就是前任和現任的關系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憂傷的說法。
脫穎而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應該是我們對于改編電影或電視劇的一致要求吧。不過,對于《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我其實并沒有太多期待,畢竟這電影的處境多少有那么一點微妙,既失了新意,還存在比較,簡直舉步維艱,也難怪豆瓣評分5.9。
但剛從影院出來的時候,我小眼淚還未干,覺得,若讓我掏錢再看一次,我也是肯的。
唐僧說:苦痛都是執著。
是的,他們每個人心里都藏著一份執著。
這份執著,是苦,是痛,是血淚,是生命,也是信念。
1、白骨夫人:“我可以不吃唐僧,但我跟你沒完”
很顯然,因為鞏俐,被“三打”的白骨精成了這場電影的核心人物。甚至這影片有七成以上的特技都是圍繞著白骨精這個平民妖精來展開的,以至于大有喧賓奪主之感。鞏俐強悍的女王氣場,瞬間秒殺觀眾的眼睛和心。
毫無疑問,鞏俐是影片最大的亮點。她的存在,撐起了“白骨夫人”,夯定了影片的氣場。
然而,《三打》到底要塑造一個怎樣的白骨夫人呢?小和尚為什么拼死度化白骨夫人呢?
在觀影之初,我并不知道。
她強悍,妖嬈,冷漠,決絕,是當之無愧地妖界女王。
她要吃唐僧,神態桀驁,不以為意,如探囊取物。她說:急什么,先跟他們玩玩。
至于她一定要吃唐僧的理由,影片的解釋是:我做了一千年妖,習慣了。
對于她如何成了妖,影片的解釋是:被人類傷了,人都是邪惡的。
至于她做了一個什么樣的妖,坦白說,我不知道。
影片并沒有交代。
白骨夫人說,“壞人干的事,就讓我來做吧。”
可是,她在影片中唯一做的一件壞事,也就是欺負了一下唐僧小和尚了。托著影片恐怖氛圍的擄走小孩事件分明另有主謀,白骨夫人對此身懷不滿,屢次出手,表示絕不背這黑鍋。
她殺了最初偽裝“白骨夫人”的劊子手,她恐嚇云海西國國王,殺了一群士兵——可這并不能證明她“壞”,并不能證明她“無惡不作”——最初我料想云海西國國王的支線,會是小和尚和大猴子鬧誤會的關鍵,但沒想到他只是塑造白骨夫人“妖性”的一個參照物。
她說“什么叫身在地獄?我就是地獄。”
可為何她就是地獄?縱容手下、恐嚇蒼生?
她設計離間大猴子和小和尚,何等聰明,嬉笑怒罵之間,直指人性。刺激的大猴子抓耳撓腮,目露兇光。
直到大猴子反水護駕,叫她“妖孽”,她暴怒,說“我可以不吃唐僧,但我跟你沒完”。
影片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眼前浮現的深山迷霧中那個蒼老、悲涼、落魄的老人家,木然坐在紡車前,表情恁般沉重、憂傷又無可奈何。
我想,那些個強悍、妖嬈、冷漠的表象都是假的,這個妖精,最重要的標簽是:可憐。
她背著最深重的絕望,負著最無奈的悲涼,也隱藏著最淺薄的希望。
她的決絕后面,是不是也隱藏著那么一點點微妙的希望?
她的黑衣最為妖艷,她的白衣也最為圣潔。這一黑一白的變化,是不是也在側面展現著這個人物的內心呢?
?十六歲那年被迫嫁給大戶人家,后來災禍來襲,村民說她是妖孽,將她扔在懸崖峭壁喂禿鷲。
這個理由不足以支撐她仇恨人類為禍千年,卻足以令她對人性絕望,為妖千年。
畢竟,禿鷲是不會吃活人的。故而她的死因可能是餓死,或者被其他猛獸撲殺。我們不怕意外,我們只怕知道了結局、卻又無能無力的絕望。
最無辜的人,承受了最無情的背叛和最沉重的絕望。死亡來臨的越慢,這失望、絕望、憤恨就來的越分明——對人性,她深惡痛絕。
可我總相信著,她并沒有發起險惡的、長久的報復。她只是厭倦人世,寧愿為妖。她只是不甘心,命運被上蒼掌控,即便為妖千年,也逃不開一個輪回之苦。
影片的最后,她寧肯自絕于小和尚體內,亦不肯轉世輪回,又呼應了她個性中的固執和決絕。然而,當小和尚舍生取義,度她成人的時候,她終于從無盡的悲涼之中擷取了那一絲溫暖,從徹骨的絕望中尋覓到了一點希望,到底鉛華洗盡、黑衣浣凈,干干凈凈的往來生去了。
我并不覺得來生就是白骨夫人最好的歸宿。
我并不認為,那一片春花爛漫中含淚微笑步入來生的女子,就會擁有美好的人生。畢竟“人間早成了地獄,人性的惡,佛都滅不了”。
可這一刻,她是安然的,她的靈魂是溫潤的,足夠了。
故而,強悍也好,冷漠也好,妖嬈也好,她不過是個一個被人性傷害了的“決絕”的小女孩。披著強硬的外衣,裹了冷漠的鎧甲,縱容屬下,無視生死,那強大的氣場背后,藏著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最微渺的希望和最溫潤的心。
“我可以不吃小和尚,但我跟你沒完”。
這一言,出賣太多。
2、孫悟空:“從今往后只信你一個人”
對于猴子,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等同于六小齡童。
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幾乎是很本能的不看猴子的臉。好吧,這是郭天王的悲哀。
不過坦白說,這部劇還是塑造了一個很可愛的大猴子的形象的。
死傲嬌、死忠犬,男友力爆表。
啊……我都說了什么……不,我什么都沒說。
86版西游記,將故事演繹的十分精彩,至于人物塑造,原諒我當時年紀小,記憶真不夠深刻。然我始終記得,孫悟空從五指山下被解救出來的時候,光著屁股圍著樹葉,連蹦帶跳的沖著唐僧過去,磕頭拜師的樣子,也始終記得唐僧在一盞破燈底下給孫悟空縫制老虎皮小裙子的景象。
故而,小和尚第一次念緊箍咒,硬生生將大猴子疼暈了之后,大猴子一臉死傲嬌的樣子白著臉、黑著眼,坐在山頂上無限憂傷,小和尚費勁千辛萬苦徒手攀巖,爬上山頂(后來我才知道,白龍馬也是可以攀巖如履平地的),溫和勸慰大猴子,那時候,我十分自覺的腦補了小和尚燈下縫衣衫的景象。
小和尚說,也許我們是最為相似的,都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他說,其實我每念一聲緊箍咒,心里都跟你一樣疼。
那淚光閃閃的小模樣,兼之塵土滿衣襟的狼狽相,莫說是大猴子,就連我們被感動了。于是死傲嬌的大猴子就那么一笑,眼睛里還帶著那么一點羞澀樣子,一句話一聲笑,很有些可愛的樣子。
這只大猴子實在過于忠犬。
可他要保小和尚西去取經,到底是為了換取自由?是為了保護小和尚?還是為了佛家大義?
這過度,觀眾也得自己想。
白骨夫人的離間之計何等精明。訓猴人手里的鞭子無情抽打小猴子,卻好似緊箍咒徹底束縛了大猴子追求自由的心性。
可她不知道,人到底是有情的。即便是這只大猴子。
他固執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妖就是妖。
他問小和尚,即便是這么壞的人,也不能打殺嗎?
小和尚說,不可以。
我不知道當他被緊箍咒折磨得幾欲痛死的時候,仍要舉棒打殺小妖精,是為了保護小和尚,還是為了固執己見,相信自己的眼睛。
倒是跪拜之后,大猴子被驅離,小和尚痛哭出聲,讓人禁不住唏噓。
大猴子好一副孤單的樣子。無比傲嬌的蹲在獨峰之巔。他自己,何嘗不是這樣的一座山峰呢?有著別人不能企及的高度和別人不能理解的堅持。
?他遇見觀音,點化他說:為什么你不能試著相信別人?
觀音說,他等了九世,才等到這一世與你相遇。
又說,你看的是真相,他看到的是心相。
初時,我并不理解。
但我深信,猴子這一次回轉,完成了他的第一個過度:從為了換取自由,到真心實意要保護小和尚西去。
于是“男友力”爆棚,直接打上天,最艱難的時候他丟下金箍棒保護小和尚,全然不顧個人安危。
自然,他有本事不顧,因為他就是安全的本身。
這個時候,他不喊他小和尚,他喊他“師傅”。
大猴子完成最后一個過度,是小和尚讓大猴子打死自己的時候。
小和尚問大猴子,你相信我么?
大猴子說,俺老孫從今往后只信你一個人。
小和尚說,白骨夫人要自絕于體內,要大猴子打死自己。
大猴子說:不可以。
小和尚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想做你師傅。
大猴子說:十萬八千里,我等你回來。你一世不來,我等你一世,你十世不來,我等你十世。
我想,是小和尚蒼白指尖指引大猴子毛茸茸爪子握緊金箍時候,是小和尚幻化成金蟬最后一眼回望時候,大猴子大徹大悟。
自此,師徒相稱。他保他取經,他度他成佛。
3、唐僧:“小僧取經的路上絕不跨過一葉蒼生,否則過了千山萬水,也過不了我自己。”
《三打白骨精》中的唐僧,是個十分可愛的小和尚。
帶著那么一點點軟糯、一點點話癆,樂觀、執著而悲憫。
在最初觀影的時候,我一度不理解唐僧的執著。
他明明知道大猴子火眼金睛,所見人就是人、妖就是妖,但是他不相信。我認為小和尚他迷與表象,并因此一再因此誤會大猴子,以緊箍咒害這么個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死的大妖猴生生痛暈過去。
乃至于觀音說小和尚“看見的是心相”,我也是不明白的。
他在堅持的到底是什么?
他堅持度化白骨夫人,夜半欣然赴約,他被云海西國國王以治病之由抓走,眼見他作惡多端,仍不肯懲治。
大猴子問他,這樣也不可以打殺嗎?
他堅定的說,不可以。
我能感受得到大猴子內心的無奈和小和尚當時的堅定。
然而他所堅持的到底是什么呢?
當白骨夫人以老人的姿態將人間往事與他娓娓道來,他輕易踏破大猴子的保護圈好言安慰,當白骨夫人以“妖孽”的姿態再次重復這段人間往事,摩拳擦掌要將他吃干抹凈的時候,他面色安和,欣然赴死。
是死得其所的姿態。
他對沙悟凈說:經書上說,一念迷,則是眾生,一念覺,則是佛。你眼睛“咣”一下睜這么大,也是看不見路的。必須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知道嗎?
他的路,是他以這么卑微的姿態,堅定的內心,憑著執著的信念,一步步走過來的。
當白骨夫人不甘屈服于命運,要自絕于唐僧體內,他極力去度化挽留,他要大猴子將自己打死,他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他說,“小僧想好了,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
“小僧取經的路上絕不跨過一葉蒼生,否則過了千山萬水,也過不了我自己。”
他的仁慈根藏在骨血之中。
“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你選擇給予他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于堅毅的、直面選擇看到的心相,如圓鏡一般看待分別、映照萬象,昆侖與微塵仿佛,紅顏與白骨平等。
這是他的慈悲,這是他看到的“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