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的身份里,我們總有許多的規則,常常希望自己的要求不會被挑戰。但那些只是孩子,洋溢著青春的個性與張揚,帶有新時代的烙印,在成長之路上難免會磕磕碰碰,犯一些錯誤。其實,不僅是孩子,教師也會犯錯。犯錯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但如何對待這些錯誤,卻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堅定? OR 和善?
倘若以“和善”為橫軸,以“堅定”為縱軸,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風格。我是屬于“高堅定”,且介于“高和善”與“低和善”之間的類型。
在很多問題上,我們常常都會堅持原則,“毫不退讓”,總把“堅定”做得很充足。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害怕因為自己選擇了“和善”,就會失去原則,從而使得班級管理陷入混亂。其實,這是我們對“和善”的誤讀。“和善”不是取悅孩子,或者不讓有任何失望,重點是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當我們以尊重的態度開始,表達自己對孩子感受的理解,才能開啟了師生合作的大門。在孩子們戀愛的事情上,我一直都采用這樣的方式來談心——“在我看來,中學生談戀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這說明你長大了,也一定是他有什么過人之處吸引了你,所以你才會與他交往。”只有把這種理解表達出來,才能真正向孩子核實這樣的理解正確與否,也才能再接下來采取合適的策略。當然,表達理解,并不意味著我對“中學生戀愛”的完全認同或是支持。但正是這樣的理解,讓我與孩子的心可以走得更近。還記得有一次班會課,我采用團隊心理輔導的模式開展,孩子們在課堂上發現真實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在分享環節,女生A站了起來,她說:“我想說說男女朋友這一條。”全班頓時安靜了下來,她停頓了一下,說:“我覺得班主任是不反對中學生談戀愛的,所以我想說一說。”當時,我內心是震驚的,只是她不知道——我內心一直都不是很認同中學生談戀愛的。但當時我沒有任何表態,只是微笑地看著她,尊重地等待她繼續發言。而當她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我表達出對她的理解,然后真誠而友善地告訴他們我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孩子們都很愿意一起來探討與交流。
堅定而和善意味著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指責現在? OR 解決問題?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只是常常是在常犯錯處一錯再錯,這樣一來,教師的“怒氣”就自動生成了。
面對錯誤,我們首先生成的是“指責”——怎么又犯這樣的錯?然后認真分析錯誤的嚴重性、危害性。可是,我們糾結于當下的“苦口婆心”是否為我們贏得了轉機,帶來了改變?事實上,一味指責現在,往往收效甚微,還可能適得其反。男生B在一次考試中加入了一個作弊Q群,我很生氣。我讓他自己寫下是否參與了考試作弊,是否從QQ群里接收了答案。其實,他的態度是很好的,一下就承認了在數學考試時從群里抄襲了答案。對于我而言,我一直都覺得考試作弊是個人誠信的問題,關乎原則和底線,所以絕不能輕饒。雖然,我對他主動承認的事實表示認可,但也告訴他——我將上報情況,而他會受到學校的處分。從家長那兒,我得知:他原本很喜歡我,覺得我是一個很棒的班主任,但是因為這件事情,他覺得他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可我把這個作為證據公布于眾,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我們倆的關系近乎破裂。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在這件事上我并沒有做錯,因為人做錯事就要接受一定懲罰,而這也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但今天想來,我似乎做錯了。我應該看到這個事情積極的一面——既然他主動自己作弊的事實 說明他已經認識到作弊是不對的,那我就不應該一直糾結于這件事情帶來所謂的嚴重后果,甚至可能是我自己假想出來的后果,而應該關注于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當時,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和他承認我的錯誤,然后再一起探討今后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大概才是促進男生B成長的更好方法。
我們應該把每一次的錯誤都當成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孩子的錯誤,還是我們自己。解決問題,永遠比指責現在來得重要的多!
誠然,有時候,孩子必須反復學習同一件事,所以,我們必須用足夠的愛與歡樂來包容,用和善與堅定來善待成長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