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讀的第一本書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之一的《人面桃花》,第一次知道格非,還是在謝宗玉的豆瓣上,可見我對文學了解的還是太少了。
這本小說是從少女陸秀米的視角展開的,陸秀米的父親陸侃曾是清朝的一位地方官員,罷官回籍后一直過著隱居生活。某一天,陸侃莫名其妙失蹤了,留下了殷實的家產(chǎn)。Blabla我就不劇透了。
格非用了20多萬字,將這個故事敘述得神秘莫測。然而剝開如迷宮般的文字外衣,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隱藏在故事里的主旨:格非試圖清理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一代中國人內(nèi)心那種烏托邦情結(jié),以及付諸實踐之后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和困境。
這是一部人們追尋烏托邦的小說,更是一部中國人探索自我價值和個人如何獲得幸福和慰藉的寓言。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書生崔護,去長安應(yīng)試,未中。一天,他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討茶解渴。一位少女轉(zhuǎn)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和她攀談,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后,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再來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人面桃花”傳遞給人一種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滄桑感,時光飛逝,很多東西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挽回。秀米和張季元的感情正是因為彼此的誤會、猜疑、矜持和猶豫,沒有挑明,因而留下永恒的遺憾。張季元殉難,秀米讀到他的日記后才恍然大悟他的一片癡情,她追悔莫及,人死豈能復生?她能做的唯有拼命作踐自己,藐視婚姻,抱恨終生。
張季元的日記是全書中我最喜歡的片段。
格非選此題目的用意并非僅僅指代二人的愛情悲劇這么簡單,“人面”“桃花”可以分別解釋。“人面”指秀米、翠蓮、喜鵲、秀米母親這些女性的身世命運和她們的情感歷程。 “桃花”可以理解為陸侃、張季元、王觀澄、秀米四人夢想中的“桃花源”式的大同世界。
張季元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思想產(chǎn)生了動搖,他對秀米說“不知為什么,我覺得我們做的事很有可能根本就是錯的,它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甚至可以說毫無價值。有一件事你一邊全力以赴,同時,你又懷疑它是錯的。再比如你一直在為某件事苦苦追索答案,有時你以為找到了這個答案,可突然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答案其實不在你思想之中,它在別的地方”。他愛秀米,她占據(jù)了他心靈的全部,得不到秀米的愛,革命還有價值和意義嗎?愛情與革命的不可調(diào)和讓張季元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矛盾,他質(zhì)疑自己的付出,質(zhì)疑革命的必要性,很多事情讓革命者自身無法掌控,結(jié)果,他悲慘地失去了愛情,失去了生命。
“人的心就像一個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個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將它掰開,原來里面還藏著一個芯。人心難測,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畢竟生死不由人來做主,可要真正看透名利。拋卻欲念,那就難了。”
小說的最后一章《禁語》,秀米終于放棄了革命、愛情甚至生命。
“秀米在瓦窯里洗了臉,殘留的水結(jié)成了薄薄的冰花,父親的臉突然間顯像出來。
這融化的冰花,正是秀米的過去和未來。”
人間沒有變得更好,也沒有變得更壞,人間其實一直是這樣的。錢鐘書說:“一個時代,二三素心人,靜靜做學問”,每個時代都是人面獸心占大多數(shù),但總有些人在堅守,不悲不喜、不驕不躁。
我很想看這部小說的影視作品,想知道秀米到底長什么樣子。可惜《人面桃花》至今為止沒有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但有相關(guān)的話劇,梅婷飾演陸秀米。有機會能看到《人面桃花》的話劇該有多好啊。
嗯。接下來一口作氣努力看完江南三部曲剩下的兩部《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