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附上原文,好好學習。
一、聽到不中聽的話:四種選擇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于自身。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二、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么。此時,我們特別容易把親人看作是負擔。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很大。想到日子過得這么憋屈,我們可能會很惱怒。此時,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們可能就會無動于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么關系?!”雖然不再愿意為他人負責,但我們還心存疑慮。因此,我們的態度也就顯得生硬。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此時,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我們還發現,人與人相互依存,損人無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溝通正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